楊運長

楊運長(?—479年),宣城郡懷安縣人。南北朝南朝宋權臣,因得宋明帝信任而得掌權力,但後來被蕭道成調離中央,更被殺。

生平

楊運長初在宣城郡任,但後來卻被時任宣城太守的范曄解除吏名。後來楊運長因為他擅長射擊而獲時仍為皇子身份的劉彧選為射師,並因恭謹樸實而得其寵信。劉彧及後即位,是為宋明帝,遂厚待運長,讓他與阮佃夫王道隆李道兒等其他倖臣共掌權力,升任員外散騎侍郎,南平昌太守。明帝晚年猜忌諸弟,怕他們會危及太子之信,泰始七年(471年)明帝患病,運長擔憂一旦明帝去世,深得朝野信靠的司徒劉休仁勢必輔政,這會影響到自己的權力,遂是支持明帝殺弟計劃,休仁遂被賜死,不久明帝幼弟巴陵王劉休若亦被賜死[1]。同年,運長出侍東宮。

泰豫元年(472年),明帝去世,太子繼位,是為宋後廢帝,道隆就與佃夫皆兼通事舍人,他獲加龍驤將軍,後轉給事中。元徽二年(474年),桂陽王劉休範起兵叛亂,矛頭直指楊運長及王道隆等人,但為右衞將軍蕭道成主導的守軍所平。初期休範軍直逼蕭道成所據的新亭壘,但因運長率領的七百三齊射手以箭矢掩護,成功阻止敵軍直接攻壘[2]。戰後運長受封南城縣子,食邑八百戶。元徽三年(475年),轉安成王劉準的車騎中兵參軍,不久再轉後軍將軍,仍兼通事舍人。

楊運長為人樸素清廉,不像阮佃夫那樣貪斂受賄,反而不營莊園屋宅,亦不接受別人禮物,但運長本身識見差,只是一直信賴親信潘智及徐文盛,行事都必先與他們商議。運長為了權力亦猜忌逼害宗室中有名望的建平王劉景素,甚至曾派周天賜假意投靠景素,誘其叛亂[3]。然景素終在元徽四年(476年)起兵,但很快就被常為此作準備的運長等人消滅。元徽五年(477年)又以疑忌荊州刺史沈攸之,與向沈攸之求官不成的高道庆合謀派刺客刺殺攸之,但失敗[4]

昇明元年(477年),蕭道成等人以政變殺後廢帝,立劉準,是為宋順帝。運長被調為寧朔將軍、宣城太守。昇明三年(479年),運長棄官歸家,遭蕭道成派驃騎司馬崔文仲殺害[5]

延伸阅读

宋書/卷94》,出自沈约宋书

參考資料

  • 《宋書·恩倖·楊運長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