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發

王石發(1905年—1987年),字松雲、太原,臺灣臺南市佳里人,臺灣剪黏匠師[1][2]:57。師承自何金龍,而後將技藝傳給兒子王保原[1]

生平

王石發出生於明治卅八年(1905年),幼時讀過漢文,但未曾正式入學[1]。從小便對繪畫有興趣,大正十一年(1922年)學習彩繪[1]。他常與年齡相近的朋友黃銅水切磋技藝[1]

昭和三年(1928年)參與佳里金唐殿油彩工作時,見到了剪黏匠師何金龍,心生仰慕想向其拜師[1]。但何金龍認為他是日本人,不肯收徒[1]。直到某次要過農曆年時,何金龍開玩笑地說如果王石發跟他返鄉的話就收他為徒,結果王石發真的跟何金龍走,離開臺灣學藝[1]。而在這時,王石發長子王保原還是只有幾個月大的嬰兒[2]:29

昭和十六、十七年(1941年、1942年)左右,王石發返回臺灣居住[2]:29。由於此時臺灣社會受到「鋤佛運動」、「寺廟整理運動」、「正廳改善運動」的影響,缺乏廟宇工作,因此王石發在祖厝經營起「日勝製果店」,販售麻糬、餅乾等物[2]:29。據說北門區製果會社曾打算請王石發當廠長,但因王石發身體不佳而拒絕[2]:29。昭和十九年(1944年),因為王石發經常胃痛,「日勝製果店」停止營業,家中經濟狀況因而變差[2]:29。昭和二十年(1895年),王石發家中有農貸800多圓和其他欠款,長子王保原作為飛機修理工的遣散費1600圓在還清家中欠款時只剩下200多圓[2]:29

二次大戰剛結束後,因社會經濟不好,在長子王保原建議下,一起在民國35年(1946年)到臺東卑南初鹿的班鳩地區,種植地瓜、花生等作物[1]。過了一年後,因家中經濟好轉,便將其他親人也接到臺東[1]。但因為其他人住不習慣,僅在臺東待了二年又回到佳里[1]。而在這段時期,王石發在某次前往臺東天后宮拜拜求神時,發現師傅何金龍的壁畫作品受損,之後自行購買墨汁替廟方重繪牆上畫作[1][2]:31。廟公發現其筆觸與原作相似,詢問之下知道王石發是何金龍徒弟後,恰好臺東天后宮要重修,遂請王石發接下該廟的油彩工作[1][2]:31。王石發自此重新開始中斷數年的廟宇工作[1]

而在返回臺南佳里後,先後接了下營茅港尾觀音寺和六甲赤山龍湖巖的油彩工作[1]。民國45年(1956年)接了佳里金唐殿整修工作後,才又接觸到剪黏的工作[1]。而在完成金唐殿的工作後,其子王保原已能獨當一面,遂改由王保原對外接洽工作,但實際多為父子合作[1]。直到民國54年(1965年),王石發退休不再製作剪黏[1]

家族

王石發是其家族開基祖來臺後的第四代,據說其開基祖17歲時從福建來臺,原住在蕭壠開染坊,後來輾轉到王得祿家中當管家[1]。父親名為王鬧典,母親是陳氏,有個弟弟王石榴[1]

妻子楊玉,兩人在八歲時就訂親,彼此之間育有四男一女[1]。兒子依序是王保原、王振宗、王全祿、王名立[2]:30

註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