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負荷

認知心理學中,認知負荷(英語:Cognitive load)是指工作記憶資源的使用量。認知負荷分為三種類型:內在(intrinsic)認知負荷是與特定主題相關的努力;外部(extraneous)認知負荷是指向學習者呈現資訊或任務的方式;密切的(germane)認知負荷是指為創建永久的知識存儲(基模)所做的工作。

認知負荷理論是在 1980 年代後期根據約翰·斯威勒英语John Sweller問題解決的研究而發展起來的。[1]斯威勒認為,教學設計可用於減少學習者的認知負荷。後來,其他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方法來衡量感知到的心智努力,這表明認知負荷。[2][3] 任務引起的瞳孔反應(task-invoked pupillary response)是與工作記憶直接相關的認知負荷的可靠且靈敏的測量。[4] 資訊只有在首先被工作記憶注意和處理後,才能存儲在長期記憶中。然而,工作記憶的容量和持續時間都極其有限。在某些情況下,這些限制會阻礙學習。沉重的認知負荷會對任務完成產生負面影響,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對認知負荷的體驗並不相同。老年人、學生和兒童會經歷不同的認知負荷,而且往往更高。

認知負荷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如果更多地考慮工作記憶的作用和局限性,將會提高教學設計的品質。隨著注意力分散的增加,學生更容易經歷高認知負荷,這可能會影響學習成效。[5]

參考資料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