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潮警告 (澳門)

由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發出的天氣警告
(重定向自風暴潮警告

風暴潮警告(葡萄牙語:Aviso de «storm surge»、英語:Storm Surge Warning)是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預測會出現風暴潮而引致海水倒灌水浸時發出,以提醒及警告市民的警告信號,目的是為了完善熱帶氣旋吹襲澳門時所作出的惡劣天氣預報。風暴潮警告系統獨立於熱帶氣旋警告暴雨警告雷暴警告,這些警告可同時發出,但由於暴雨警告及雷暴警告在八號風球發出期間不會另行發出,因此如果風暴潮警告在三號風球生效期間發出,才有機會與暴雨警告雷暴警告同時生效。

2008年黑格比吹襲澳門時,在內港出現嚴重海水倒灌,圖為內港河邊新街情況
2017年天鴿吹襲澳門時,內港亦出現嚴重海水倒灌,圖為北區情況

風暴潮警告發出時會透過澳門各電台及電視台等媒介作廣播。風暴潮警告信號目的是希望及早提醒市民將會出現風暴潮而引致海水倒灌或水浸而防範,因此信號會在預料出現風暴潮前6至12小時發出[1]

系統設立過程

2008年9月23日晚上,澳門受到黑格比影響,青洲、內港、下環及離島的低窪地區均因風暴潮而引致水位上升,並出現嚴重海水倒灌現象達1.5米[2][3]。風暴過後,地球物理暨氣象局聯同民政總署港務局等政府部門為了防範風暴潮而引起的海水倒灌,共同商議及制訂風暴潮警告的機制[4]

風暴潮警告機制在2009年4月1日起實行[5],並於同月7日經刊憲後正式生效,警告按輕重情況分為黃、紅、黑3級[6]

因應2017年8月23日早上,澳門遭受天鴿所帶來的嚴重風暴潮最高達2.38米,氣象局於2018年1月4日透露會於同年風季開始前,將現時風暴潮警告由3級增至5級,新增的兩級分別代表估計水位高於路面1.5至2.5米及2.5米以上。[7][8]

2018年6月11日,特區政府公佈行政命令,宣佈更新風暴潮警告系統,增加藍、橙兩級,令警告增至五級,分別為藍、黃、橙、紅、黑,並於6月12日起使用。同日一同推出風暴潮戒備信息,在風暴潮警告發佈前,因應預測可能出現的水浸情況先行發出。[9]

信號意義

風暴潮警告信號分為藍、黃、橙、紅、黑色五種,各訊號之意義如下[10]

級數警告標誌顏色警告說明受影響地區或範圍注意事項
澳門半島氹仔、路氹和路環
1 藍色風暴潮警告估計水位高於路面0.5米以下關閘廣場隧道、沙梨頭內港新馬路康公廟一帶、河邊新街司打口一帶。西灣大橋口、黑橋街一帶及部份近岸地區。
  1. 採取預防措施,如將物品放置在免受水浸影響的地方;
  2. 避免將車輛停泊在可能受水浸影響的地區及地下停車場;
  3. 大廈供電系統可能會受水浸影響而斷電,應避免乘坐升降機;
  4. 避免前往受水浸影響的地區,如地庫等地勢較低的地區;
  5. 密切注意有關風暴潮警告的消息。
2 黃色風暴潮警告估計水位高於路面0.5至1.0米青洲、關閘廣場隧道、台山筷子基紅街市一帶、沙梨頭、新橋、光復街一帶、內港、康公廟一帶、新馬路中段近康公廟一帶、內港客運碼頭一帶、司打口、下環媽閣及部份近岸地區。西灣大橋口、氹仔舊城區、路環市區及部份近岸地區。
3 橙色風暴潮警告估計水位高於路面1.0至1.5米青洲、菜園涌、關閘廣場隧道、馬場北大馬路一帶、台山、祐漢街市一帶、筷子基、蓮峰球場、紅街市一帶、林茂塘、沙梨頭、新橋、光復街一帶、三盞燈一帶、高士德大馬路近紅街市一帶、內港、康公廟一帶、新馬路中段近康公廟一帶、內港客運碼頭一帶、司打口、下環、媽閣及部份近岸地區。西灣大橋口、菩提禪院、氹仔舊城區、卓家村一帶、路環市區、荔枝碗路環發電廠一帶及部份近岸地區。
  1. 採取預防措施,如將物品放置在免受水浸影響的地方;
  2. 請勿將車輛停泊在可能受水浸影響的地區及地下停車場;
  3. 大廈供電系統可能會受水浸影響而斷電,請勿乘坐升降機;
  4. 請勿前往受水浸影響地區及地勢較低的地區,因海水可在短時間內快速湧入陸地,導致水位急劇上升;
  5. 逗留在安全和地勢較高的地方,並遠離地庫或地下停車場等地勢較低的地區;
  6. 密切注意有關風暴潮警告的消息。
4 紅色風暴潮警告估計水位高於路面1.5至2.5米青洲、菜園涌、關閘廣場隧道、台山、祐漢、黑沙環、筷子基、紅街市一帶、林茂塘、沙梨頭、新橋、光復街一帶、三盞燈一帶、高士德大馬路近紅街市一帶、內港、康公廟一帶、新馬路中段近康公廟一帶、內港客運碼頭一帶、司打口、下環、媽閣、旅遊塔一帶、終審法院一帶、政府總部一帶、殷皇子大馬路一帶、亞馬喇前地皇朝一帶、友誼大馬路一帶、外港客運碼頭及近岸地區。西灣大橋口至東亞運大馬路一帶、賽馬會、柯維納馬路一帶、菩提禪院、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氹仔舊城區、卓家村一帶、北安大馬路一帶、路環市區、蓮花路一帶、蓮花海濱大馬路、聯生工業村、荔枝碗、路氹連貫公路石排灣水塘、路環發電廠一帶、九澳土地廟一帶及近岸地區。
5 黑色風暴潮警告估計水位高於路面2.5米以上青洲、菜園涌、關閘廣場隧道、台山、祐漢、黑沙環、慕拉士大馬路一帶、筷子基、紅街市一帶、林茂塘、沙梨頭、新橋、光復街一帶、三盞燈一帶、高士德大馬路近紅街市一帶、內港、康公廟一帶、新馬路中段近康公廟一帶、內港客運碼頭一帶、司打口、下環、媽閣、旅遊塔一帶、終審法院一帶、政府總部一帶、殷皇子大馬路一帶、亞馬喇前地、皇朝一帶、科學館一帶、友誼大馬路一帶、外港客運碼頭及近岸地區。

監測水位

澳門氣象局主要在內港設置9個陸上及3個海上水位監測站以便監測水位。另一方面,由於澳門地勢最低地區都是處於內港一帶,因此警告的水位數值都是以內港路面作為依據[5];有關水位監測站於2009年7月運作[12]

與警告系統運作相關的爭議

舊制(2009年4月至2018年6月)

颱風韋森特(2012年7月)

風暴期間,澳門出現2009年颱風巨爵正面襲澳以來最大風暴潮,內港海水倒灌引發水深超過1米之嚴重水浸[13],達到黑色風暴潮警告之標準;然而澳門氣象局未有發出最高風暴潮警告[14]。此外澳門氣象局亦延誤發出黃色及紅色風暴潮警告,雖然在23日晚上已預告會有輕微海水倒灌[15],但是未有立即發出風暴潮警告信號,要到24日凌晨12時半才發出黃色風暴潮警告[14];而內港至新馬路及沙梨頭海邊街一帶在凌晨1時許已經嚴重水浸[16],該區道路需全線封閉[17],但氣象局要到凌晨2時15分懸掛九號風球時,才同步發出紅色風暴潮警告[14]。大量商戶店舖入水,浸壞貨物引致損失慘重,氣象局再遭投訴,被指風暴潮通報機制失去預警作用[18]。不過局長馮瑞權直至8月14日宣佈調整熱帶氣旋警告發佈的用詞期間,才承認風暴潮警告的發放與實際情況有出入[19]

颱風天鴿(2017年8月)

雖然氣象局於上午11時30分發出黑色風暴潮警告(同時懸掛十號風球),但翻查當時氣象局預測和天氣報告,早於上午10時已經預料水浸可能高出路面1米,此前一直維持紅色風暴潮警告(氣象局當時亦未有及時發佈黑色風暴潮警告的相關信息),唯發出時澳門廣泛地區已經出現嚴重水浸,加劇人命傷亡及財物損失。事後許多市民表示防備不及,到了水浸來臨時才醒覺。

而事後報告資料顯示,警告生效後三分鐘(即上午11時33分),內港北站的路面水位已錄得1.54米,媽閣潮汐站於當日上午11時20分觀測的最高潮汐水位更高達4.51米。

歷史上風暴潮引起之水浸高度[20]

日期熱帶氣旋潮水高度(米)水浸高度(米)
1927-8-20 [21]癸亥風災4.741.54
1948-9-3無名4.351.15
1957-9-22姬羅莉亞4.351.15
1974-10-13比絲3.980.78
1989-7-18戈登4.180.98
1991-7-24布倫登3.920.72
1993-6-27貝姬4.781.58
1993-6-27高蓮3.800.60
2003-7-24伊布都4.000.80
2008-9-24黑格比4.631.43
2009-9-15巨爵4.251.15 #
2012-7-24韋森特4.121.04 #
2017-8-23天鴿5.582.38 *
2018-9-16山竹5.212.01 *
2019-8-1韋帕3.750.5
2020-8-19海高斯4.020.82
2021-10-13圓規3.840.43 (內港南站)
  • 備註:
    • #:表示此為內港水位監測站之實測數據,2009年以前最高水浸高度由估算所得,估算方法為最高潮水高度與內港路面高度(澳門海圖基準面以上3.2米處)之差值。
    • *:因風暴潮期間停電而導致沒有錄得最高水浸高度,故該水浸高度由估算所得。
    • 僅顯示由1967年至今,最高潮水高度達3.8米或以上之個案;或1923年-1966年,最高潮水高度達4.3米或以上之個案。
    • 1925年~1982 年資料為馬交石站觀測,1983年~1984 年 5月資料為澳門外港站觀測,1984年6月~至今資料為澳門內港站觀測,由於 2021年6月份因應內港水泵站落成,統計資料擴至全境,最高水浸站點會在表內額外進行註明。[22]
    • 雖然內港最低海拔高度為1.2米,但是澳門氣象局會將內港海拔高度定義在岸堤之行人路,海拔高度為1.4米。

警告發出次數

年份戒備信息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
2009不適用111不適用不適用
2010000
2011100
2012320
2013000
2014110
2015100
2016200
2017211
2018320011
2019031000
2020021110
2021050000
2022043100
2023031210

警告發出記錄

舊制

相關熱帶氣旋警告級別發出時間警告生效時間預測時間及水位取消時間備註
2009年
強烈熱帶風暴天鵝8月4日 18:008月5日 04:008月5日 08:00;0.8米8月5日 05:00
8月5日 05:008月5日 08:00;0.5米8月5日 11:00
颱風巨爵9月14日 17:009月15日 00:009月15日 05:00;1.4米9月15日 09:30
2011年
颱風納沙9月29日 05:309月29日 05:30;0.5米9月29日 14:00
2012年
熱帶風暴杜蘇芮6月29日 22:00沒有指出6月30日 06:30
颱風韋森特7月24日 00:30沒有指出7月24日 02:15總發出時間最短的風暴潮警告
7月24日 02:15沒有指出7月24日 06:30
颱風啟德8月16日 23:008月17日 05:008月17日 09:00;0.6米8月17日 09:30
8月17日 09:30沒有指出8月17日 12:30
2014年
颱風海鷗9月15日 23:309月16日 02:00;0.4米9月16日 01:10
9月16日 01:109月16日 03:00;0.8米9月16日 08:30
2015年
颱風彩虹10月3日 14:0010月3日 23:00沒有指出10月4日 04:00
2016年
颱風妮妲8月1日 16:158月2日 06:00沒有指出8月2日 11:15
熱帶風暴電母8月17日 17:558月18日 07:00沒有指出8月18日 10:30總生效時間最短的風暴潮警告
2017年
超強颱風天鴿
8月22日 21:008月23日 08:00沒有指出8月23日 11:30
8月23日 11:30沒有指出8月23日 15:30
強烈熱帶風暴帕卡8月26日 18:308月27日 09:00沒有指出時間;預測水位高於路面0.2至0.5米8月27日 15:00
颱風卡努10月14日 17:5010月15日 05:00沒有指出時間;預測水位高於路面0.5米或以下10月15日 22:30全年最晚發出之風暴潮警告 (舊制)

新制

相關熱帶氣旋警告級別發出時間預測時間及水位取消時間備註
2018年
熱帶風暴山神戒備信息7月16日 23:007月17日 11:00-15:00;預測低窪地區水位0.5米或以下7月17日 16:00
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8月9日 17:008月10日 06:00、8月11日 06:00、8月12日 07:00、8月13日 08:00、8月14日 09:00;水位高於路面0.5米或以下8月15日 02:00總生效時間最長的風暴潮警告
熱帶風暴百里嘉戒備信息9月11日 17:009月12日22:00—13日04:00;低窪地區水位0.5米或以下9月12日11:00
9月12日 11:009月12日 20:00-23:00;水位高於路面0.5米或以下9月13日 02:00
超強颱風山竹戒備信息9月15日 11:009月15日21:00氣象局初時預測山竹路徑最近會在澳門50公里範圍內掠過,所帶來的風暴潮影響會比天鴿更大,亦考慮到山竹襲澳前對菲律賓嚴重破壞等情況,加上觀察當時中午時段水位上升速度比天鴿快,因而改發黑色風暴潮警告,氣象局局長譚偉文強調,改發更高風暴潮警告的考慮完全是基於居民安全。[23]
9月15日 21:009月16日中午開始低窪地區會出現2至2.5米嚴重水浸。9月16日 14:00
9月16日 14:009月16日中午開始低窪地區會出現2.5米以上嚴重水浸。9月16日 23:00
2019年
熱帶風暴木恩7月1日 22:007月2日07:00-10:00及7月3日07:00-12:00;水位高於內港路面0.5米以下。7月3日 13:00
熱帶風暴韋帕7月30日 12:307月31日至8月1日的06:00-11:00;最高水位約為0.5米至1.0米。8月1日 15:00
8月1日 15:008月2日07:00-13:00;最高水位不高於0.5米。8月2日 12:00
熱帶風暴楊柳8月28日 15:008月29日06:00-10:00;最高水位不高於0.5米。8月29日 11:00
2020年
熱帶風暴森拉克7月31日 20:008月1日05:00-09:00及8月2日05:00-10:00;水位高於內港路面0.5米以下。8月2日 02:00
颱風海高斯8月18日 11:008月19日上午5時至中午12時低窪地區會出現0.5至1米水浸。8月18日 20:30
8月18日 20:308月19日上午5時至中午12時低窪地區會出現1至1.5米嚴重水浸。8月19日 05:30海高斯路徑北移,加上天文大潮疊加,風暴潮更顯著。原預測有約1.5米的水浸,後因海高斯之登陸時間比預期早,以致伴隨風暴潮造成的增水與天文大潮之高值錯鋒3小時,故使得實際水浸高度較預期最壞情況低。[24]
8月19日 05:308月19日上午6時至中午12時低窪地區會出現1.5至2.5米嚴重水浸。8月19日 11:30
熱帶風暴浪卡10月12日 11:3010月13日04:00-09:00;最高水位不高於0.5米。10月13日 10:00
2021年
熱帶風暴小熊6月11日 16:306月12日07:00-12:00;最高水位不高於0.5米。6月12日 11:00全年最早發出之風暴潮警告
颱風查帕卡7月19日 15:157月20日04:00-08:00;低窪地區會出現水浸。7月20日 08:00原預測內港會有0.4米水浸,後因查帕卡路徑偏西,內港沒有出現水浸,最高潮汐比內港低窪地區路面高度低約0.1米。[25]
熱帶風暴獅子山10月8日 11:0010月8日21:00-24:00及10月9日21:00-10月10日02:00;最高水位不高於0.5米。10月10日 02:00
颱風圓規10月12日 11:0010月12日21:00-10月13日05:00及10月13日21:00-10月14日04:00;最高水位不高於0.5米。10月14日 05:00澳門氣象局表示,「圓規」引致的風暴增水比預期為高,可幸由於最大增水時間與天文大潮峰值時間出現錯峰,使得風暴增水沒有與天文大潮配合形成顯著的風暴潮水浸。最終,於內港南站在凌晨4時半錄得最高的水浸高度為高於路面約0.43米,屬藍色風暴潮的警戒範圍。[26]
超強颱風雷伊12月19日 20:0012月20日21:00-12月21日00:00;最高水位不高於0.5米。12月21日 01:00首次在未發出熱帶氣旋信號之前生效風暴潮警告
全年最晚發出之風暴潮警告
2022年
颱風暹芭7月1日 14:007月2日08:00-14:00,低窪地區會出現水浸,最高水位不高於0.5米。7月1日 20:00
7月1日 20:007月2日07:00-15:00,低窪地區會出現水浸;其中09:00-12:00水位高度達到最高,最高水位約為0.5米至1.0米。7月2日 14:00
熱帶風暴木蘭8月9日 14:008月10日05:00-11:00,低窪地區會出現水浸。8月9日 17:00
8月9日 17:008月10日05:00-11:00,低窪地區會出現水浸。最高水位約為0.5米至1.0米。8月10日 10:00
強烈熱帶風暴馬鞍8月24日 11:008月25日04:00-12:00,低窪地區會出現水浸。最高水位約為0.5米至1.0米。8月24日 20:00澳門氣象局表示,由於「馬鞍」移速比預期快,且整體路徑與登陸位置比預期偏西,使得風暴潮最大增水時間與天文潮高位錯峰,水浸情況沒有預期嚴重。[27]
8月24日 20:008月25日03:00-12:00,低窪地區會出現水浸。8月25日 08:00
8月25日 08:008月25日08:00-11:00,低窪地區會出現水浸。8月25日 10:00
強烈熱帶風暴尼格11月1日 17:0011月2日00:00-05:00及23:00-3日07:00;低窪地區會出現水浸。11月3日 06:00
2023年
強烈熱帶風暴泰利7月16日 15:007月17日05:00-13:00;低窪地區會出現0.5米以下水浸。7月17日 13:00
超強颱風蘇拉9月1日 14:009月2日05:00-17:00;低窪地區會出現水浸。9月1日 19:00有紀錄以來最低水位的紅色風暴潮警告信號,最高一站內港南水深只有0.11米。

氣象局稱,由於颱風“蘇拉”減弱程度較預期快,造成的風暴潮增水偏低;加上移速較快,與天文大潮出現錯峰,水浸高度較預期低。[28]

9月1日 19:009月2日02:00-16:00,低窪地區會出現1.5米至2.0米水浸。9月2日 03:00
9月2日 03:009月2日03:00-13:00;低窪地區會出現1.0米至1.5米水浸。9月2日 07:00
9月2日 07:009月2日07:00-13:00;低窪地區會出現1.0米以下水浸。9月2日 11:45
9月2日 11:459月2日早上天文大潮時段;低窪地區會出現0.5米左右水浸。9月2日 13:30
超強颱風小犬10月8日 14:0010月9日00:00-09:00;低窪地區會出現0.5米左右水浸。10月9日 08:00

相關條目

關於風暴潮警告的法規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