珓杯

珓杯,減筆爲,係隻占卜架生,有好多寫法,筊杯筊貝校杯,或者反轉杯筊杯珓杯校杯教碑珓珓兒跋杯等。珓杯係唐人所用,求神明指引。通勝內有敎點睇。

台灣彰化縣鹿港天后宮自大清用嘅筊杯

珓杯年代久遠,原用蚌殼,投擲於地,視其俯仰,斷其吉凶。後尾改用竹片木片。正俯仰叫正反,或者陰陽。

杯珓一字,大宋程大昌推論,蚌殼可盛水如杯,是為杯;珓音似敎,係神佛敎示人。卽係借睇珓俯仰敎人,於是用珓字[1]

外觀材質

珓杯大細,合掌包得實。亦有特大珓杯,但要問過神明,係咪啱尺寸。大筊杯放喺紙錢上,雙手揸實紙錢,甩落珓杯。咁求法係廟祝等問要事用,要事有慶典日期、作醮事宜等。家陣有啲廟用塑膠珓杯。

求神

,或者神檯,會置一對幾對珓杯。上香膜拜,請示神明。用珓杯叫擲珓或者問杯。

  1. 稟明:執一對杯筊,喺香爐繞三圈,跪喺神明前,稟報自己姓名、生辰、住所及請示事項,一次一事。
  2. 擲珓(問杯):珓杯合在掌心,略為上拋落地,睇佢正反組合。

[2][3][4][5]

臺灣

臺灣,凡道教廟宇,神像前幾乎都有一到數對珓杯,佛教寺廟偶爾有之。臺灣民間信仰中,凡係求籤,要向神明擲珓確認。臺語擲珓又叫跋杯。如果新逝者神位,求問唔用得珓杯,用兩銀仔代替。掃墓臨時需用,亦可以用兩個銀仔代。

擲珓結果

聖珓(聖杯、允筊、允杯)

二珓杯一正一反(一陰一陽),神明應允所求、可行。

笑珓(笑杯)

兩支皆為正面(陽陽,即兩面平),代表陳述不清、無法裁示或明知機緣未至不足,何必有此一問;或所提問題自有主張、已有定數,何必多此一問;亦或神明主意未定,再請示。

哭珓(哭杯、蓋筊、蓋杯、沒筊、沒杯)

兩支皆為反面(陰陰,即兩面突肚),神明不允所求。

立珓

珓杯未倒而呈立狀,一般人擲杯,多半對神明有所求,但若為無所求,有可能擲到立珓。

作弊

神棍有時借珓杯呃錢。珓杯灌,控制正反。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