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

中国古代官名

三公傳統意義上是指輔佐天子治理國政的三位最重要的大臣,最早有「三公」之稱是在周代。[1][2]其具体的官职内容,在文獻上又分为两种:一是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3][4](後代又稱此三公為三師),出自《大戴禮·保傅》和《新書·保傅》,偽古文尚書的〈周官〉篇採納此說。一是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出自《尚書大傳》卷一和《韓詩外傳》卷八。在西周的青銅器銘文中,司徒(或作司土)、司馬、司空(寫作司工)合稱為三有司[5][6]

秦至西漢,以三公泛指位高權重的重臣,如丞相御史大夫之類。三公於此並非實指三位官職並稱(因是以丞相為尊,以御史為丞相之輔,太尉則時置時廢),不過後人仍統稱此時期至東漢的行政制度為三公九卿制

至西漢後期,漢成帝時,始並設三位官職為三公,即「大司馬、大司空、丞相」。大司空從御史大夫而來,丞相於漢哀帝時改為大司徒。東漢改大司馬為太尉,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位次上公,東漢無太師、太保,惟有太傅,為上公

北魏將太師、太傅和太保並稱為三師上公。《晉書‧天文志》:「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其中位於魁第一星西的三公,即為現在的三師。司馬、司徒、司空之三公在天上的星座對應於三公 (紫微垣)三公 (太微垣)

隋唐时成为三公最高荣誉头衔。至宋徽宗时,将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改为太师、太傅、太保(原来称三师)为三公。元代明清时的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

元、明、清沿用此官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7]

日本律令制時的三公是指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

高麗的三公是指大衛、司徒司空朝鮮王朝領議政左議政右議政為三公,亦稱三政丞。

三公職位在中國多數的朝代中只是虛銜,為象徵性的榮譽職位,並無實際的權力與工作,因此各朝君主多半在有功大臣死後才追贈三公。

参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