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印

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

法印日语法印梵語Trilakṣaṇā dharmamudrā 或 Tri-dṛṣṭi-nimitta-mudrā),佛教術語,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靜」三項標準,大乘佛教認為可以用這三項標準來驗證教說是否屬於佛教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其內容可見於《雜阿含經》,但將這三種教說並列,稱為三法印,可最早追溯至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在南傳的上座部佛教中相對應的概念是三相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非我),南傳佛教將其作為一切萬法存在之徵。

字義

三法印中的「印」,可對應到梵語mudrā,是圖章、印章之意。如普光在《俱舍論記》中,認為三法印如同印章,可用來印證佛法,因此得名[1]

起源

三法印的內容最早出自《雜阿含經》中,諸比丘教導闡陀的內容,為無常、無我、涅槃寂滅三者,但在《雜阿含經》中並未稱此為法印[2]。正式舉出三法印的名稱,則是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3],與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中[4]。印順法師認為,三法印是由三三昧發展而來[5]

龍樹《大智度論》中,將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三者,並列合稱三法印[6]

《成實論》中有相同記載[8],大乘佛教佛經中亦有記載[9]

其他法印說

諸佛教印

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聖法印

雜阿含經》中,將隨順三解脫門,觀察無常,離知見,得清淨見,稱之為「聖法印」[10][11][12]

瑜伽師地論》解釋了「聖法印」[13],由遍知無常等八相,出離過患,善遍知『一切法中無有我性』[14]

四法印

增壹阿含經》中將一切行無常、苦、無我,涅槃,並列為四法本末[15]。《瑜伽師地論》中,稱之為四種法嗢拖南(梵語Udāna):一切諸行皆是無常、苦,一切法無有我,涅槃寂静[16][17],此四者為佛菩薩欲令有情清淨,依三解脫門[18],而說的記事教導[19]

大智度論》中記載另一種法印,將無常、無我、無相與涅槃寂滅,四者合稱四法印[20]

五法印

根據《維摩詰經》,有五法印的說法,即無常(諸行無常),苦(諸漏是苦),空(諸法本空),無我(諸法無我),寂滅(涅槃寂靜)五者[21]

實相印

妙法蓮華經》中有實相印[22]天台宗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中,以諸法實相為一實相印,為大乘佛教的判準[23]

解說

漢傳佛教三法印印證佛經的真偽[24],最典型論述如智顗《妙法蓮華經玄義》:

  •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藉因緣所生之諸行法,當因緣變化時,即無法保有常恆不變之相。
  • 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亦即無有本來自在、不藉諸緣出生、常恆不變的本體;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
  • 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無有一切生死的煩惱與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來不去的般若中道體性義。

影響

三法印同時也是佛教與在其之前的婆羅門教以及其他沙門教派,相比較時的主要不同之處。佛教在許多方面,承襲或相似於婆羅門教和沙門傳統,如禪定頭陀行等,佛教反對苦行:悉達多太子雖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後來他覺悟到苦行非正道,不能解脫。於是捨棄苦行,另求正法[26]。三法印即是佛教與婆羅門教的不同處,三法印為佛所宣說,用來印證真如體性。

引用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