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衣

在佛教中,三衣梵語Trini CīvaraniTricīvara巴利語ticīvaratīni cīvarāni標準藏語chos gos nam sum)是出家眾依照戒律所能擁有的一套三種衣物的合稱,總稱為袈裟[1]

在戒律上,佛教出家眾被允許擁有一套衣服與一個缽,稱為三衣一缽

概論

在古印度佛教中,佛教僧侶的衣物,是以一整塊長方形布構成,披在身上。釋迦牟尼允許佛教出家眾可以擁有三種衣物,分別為安陀會、鬱多羅僧與僧伽黎。除了特殊狀況,佛教不允許出家眾離開三衣,特別是在夜晚至清晨[2]

最初在形式上沒有特殊規定,主要以用途及布的層數來區分。安陀會是日常生活與工作穿的貼身衣,鬱多羅僧是參與僧團禮拜、聽講、布薩所穿。安陀會與鬱多羅僧皆是一層布,用舊衣縫製時,可用兩層。僧伽梨是正裝,在上街托鉢,以及參與正式活動時穿著,為兩層布。用舊衣縫製時,可用四層。

比丘尼在三衣之外,允許在三衣之下,在上半身加穿僧祇支,腰部穿上厥修羅,稱為比丘尼五衣。

分類

安陀會

安陀会(梵語antarvāsa巴利語antaravāsaka),意譯下衣,又譯內衣、裏衣、作衣、作務衣、中宿衣、中著衣、五条衣、五衣等,是穿在中间、內裡的内衣,由五条布料缝缀而成[3]

郁多羅僧

郁多罗僧(梵語uttarāsanga),又名七條衣、七衣、上衣、入众衣,是上身的衣着,由七条布料缝缀而成,是入众,或寺内诵经、礼忏的衣着[4]

僧伽黎

僧伽黎(梵語saṃghāṭī巴利語sanghati),又叫大衣、众聚时衣,是法会聚众时、会见重客等时刻的礼服,共分九品,由九条至二十五条不等的布料缝缀而成。[5]著袈裟入眾见白衣时,需要将右肩遮盖,叫作“通肩”,其用意是整肃威仪,也令俗人不因见到袒露處而生非礼心;而印度的風俗是以偏袒右肩爲尊敬,故見佛、誦經時要袒露右肩。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