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府三旗

(重定向自上三旗包衣

内务府三旗,简称内三旗[1],或称上三旗包衣,由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包衣组成[2]

上三旗包衣是直属清朝皇帝的包衣阿哈(满语ᠪᠣᠣᡳ
ᠠᡥᠠ
穆麟德轉寫booi aha,奴仆[1])。上三旗包衣与隶属宗室王公之家的下五旗包衣,组成内八旗[2]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二度设置内务府,服务至清朝灭亡。原隶八旗满洲旗分下的包衣因内务府的分立,而与原旗分离。不再统辖于原旗满洲都统[3]。清朝官方修撰的典籍中,则附于原属旗分之后[4][5][6]。有研究者认为,内务府三旗的形成,是清朝皇帝“独掌三旗,并在八旗中确立经济、军事、政治绝对优势的产物”。内务府三旗“保留着满洲早期社会蓄奴制残余”[7]:6。在社会生活中,上三旗包衣与一般旗人处于同一等级(参见:包衣)。

上三旗包衣编立佐领管领[1],属參領。人员、大分部事务由内务府管理,即内务府“掌上三旗包衣之政令”[2]。满洲都统协助办理部分事务,如内务府包衣旗人官兵等俸饷、米粮的发放等[3]

參領、佐领、管领数量

康熙朝,初设满洲佐领9,旗鼓佐领12,高丽(朝鲜)佐领1,管领20。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后,将大批“罪藩”人口编入内务府三旗。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增至满洲佐领15,旗鼓佐领18,朝鲜佐领2,管领30。研究者据《内务府奏销档》初步考证,30个管领中,至少23个有“罪藩”、“罪臣”家人[7]:6—7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编立回子佐领,属内务府正白旗。四十一年(1776年),编立番子佐领,短暂属内务府正白旗。乾隆年间,包括下五旗包衣在内,大量汉军出旗。上三旗包衣不在其列。

嘉庆年间成书的《钦定八旗通志》所记上三旗包衣参领、管领数如下:

  • 鑲黄旗包衣下五个參領,第一參領下佐領一、管領三,第二參領下佐領二、管領二,第三參領下佐領二、管領二,第四參領下佐領二、管領二,第五參領下佐領四、管領一。共计,佐領十一員,管領十員[4]
  • 正黄旗包衣下五个參領,第一參領下佐領一、管領三,第二參領下佐領二、管領二,第三參領下佐領二、管領二,第四參領下佐領四、管領一,第五參領下佐領四、管領二。共计,滿洲佐領五員,髙麗佐領二員,旗鼓佐領六員,管領十員[5]
  • 正白旗包衣下五个參領,第一參領下佐領一、管領三,第二參領下佐領二、管領二,第三參領下佐領二、管領二,第四參領下佐領二、管領二,第五參領佐領五、管領一。共计,滿洲佐領五員,旗鼓佐領六員,回子佐領一員,管領十員[6]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