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酰胺

化合物
(重定向自丙烯醯胺



丙烯醯胺化學式為CH2=CHCONH2。在常温下为白色無味片状结晶,易溶于(216g/100mL)、乙醇三氯甲烷。在常溫下會分解為二甲基胺,或是受熱分解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NOx。丙烯醯胺是一种不饱和醯胺,在空气中或紫外线作用下会发生聚合反应

丙烯酰胺
IUPAC名
prop-2-enamide
别名Acrylic amide[1]
识别
CAS号79-06-1  checkY
PubChem6579
ChemSpider6331
SMILES
 
  • O=C(C=C)N
InChI
 
  • 1/C3H5NO/c1-2-3(4)5/h2H,1H2,(H2,4,5)
InChIKeyHRPVXLWXLXDGHG-UHFFFAOYAS
ChEBI28619
KEGGC01659
IUPHAR配体4553
性质
化学式C3H5NO
摩尔质量71.08 g·mol−1
外观white crystalline solid, no odor[1]
密度1.13 g/cm3
熔点84.5 °C(358 K)
沸点None (polymerization); decomposes at 175-300°C[1]
溶解性2.04 kg/L (25 °C)
危险性
警示术语R:R45, R46, R20/21,
R25, R36/38, R43,
R48/23/24/25, R62
安全术语S:S53, S45
欧盟分类Toxic (T)
Carc. Cat. 2
Muta. Cat. 2
Repr. Cat. 3
GHS危险性符号
[2]
H-术语H301, H312, H315, H317, H319, H332, H340, H350, H361, H372[2]
P-术语P201, P280, P301+310, P305+351+338, P308+313[2]
主要危害potential occupational carcinogen[1]
NFPA 704
2
3
2
 
PELTWA 0.3 mg/m3 [skin][1]
致死量或浓度:
LD50中位剂量
100-200 mg/kg (mammal, oral)
107 mg/kg (mouse, oral)
150 mg/kg (rabbit, oral)
150 mg/kg (guinea pig, oral)
124 mg/kg (rat, oral)[3]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丙烯醯胺通常被用作合成聚丙烯醯胺,此聚合物可作為水溶性增稠劑,用於污水處理、凝膠電泳造紙礦石處理、布料之免燙處理。一些丙烯醯胺也會被使用在染料製造和其它單體之製造。

食物

發現的經過

瑞典科學家在2002年意外發現,經高溫加熱的含澱粉食物中會產生丙烯醯胺,像是炸薯條洋芋片、或是加熱溫度超過攝氏溫度120 °C(248 °F)的麵包[4][5]

其他研究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系(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Dr. Lorelei Mucci繼2003年發表食物中丙烯醯胺與腸癌(bowel cancer)、腎臟癌(kidney cancer)、膀胱癌(bladder cancer)的發生並無直接關聯的結果後, 其最近的研究再度顯示丙烯醯胺與乳癌的發生,並無直接相關。[6]

Dr. Lorelei Mucci以約五萬名瑞典女性為樣本的研究發現:[6]

罹患乳癌的機率,並不會隨著丙烯醯胺攝取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反的,這些相關研究中有著驚人的逆向趨勢。文中指出「攝取丙烯醯胺最高25%的量罹患癌症的機率,居然比食用量最少的25%要低40%」。

研究小組表示,這是因為瑞典人一般日常飲食中攝取的丙烯醯胺量,並未達到能影響罹患癌症機率,以及飲食習慣有助於癌症預防的緣故。 Dr. Mucci表示,目前要做出是否丙烯醯胺會致癌的結論,仍需其他更多的研究數據來協助判定,例如日常飲食攝取丙烯醯胺對腦及神經系統的影響。目前將丙烯醯胺歸為致癌物,是因為動物實驗的結果。但此實驗用於動物的丙烯醯胺是高劑量純化過的,而非由食物中正常攝取的,必須謹慎解讀此結果。目前,仍未有充分證據顯示丙烯醯胺對人類為致癌物。[6]

與癌症的關連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丙烯醯胺歸類為2A物質,對動物具有致癌性,但流行病學研究尚無法證明為人類致癌物。

根據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的研究,食物在經油炸之後,容易產生丙烯醯胺[7]。在攝氏溫度130 °C(266 °F)時會出現丙烯醯胺,超過160 °C(320 °F)更會大量出現[8]。研究已知丙烯醯胺可致癌。但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由於難以統計丙烯醯胺要到哪一個濃度才會致癌,所以難以訂立安全標準[9]

食品含量指標值

食品中丙烯醯胺濃度的指標值,由歐盟開始訂定[10],大多數國家仍觀望評估中[9],尚無法制定「限量標準」。[11]

歐盟

從2003年底至2007年初,欧洲联盟委员会曾執行「加熱後的食品毒物分析」(The Heat-generated Food Toxicants Project, HEATOX)專案研究,以利「找到烹飪食品加工)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少這些化合物的含量,從而提供安全、營養和高品質的食品」[12][13]。研究發現,丙烯醯胺構成對人類有致癌的危險證據得到有利數據[14],並表明「估計對歐洲消費者而言,與許多調理食物致癌性相比,暴露於丙烯醯胺帶來更高的風險」[12]。此專案僅為消費者提供如何降低丙烯醯胺的攝入量的參考建議。[12]

2013年11月,歐盟公布「2013/647/EU」(食品含丙烯醯胺的參考值)[15]

美國

自2002年以來,美國FDA已經多次分析了多種食品產品的丙烯酰胺含量,以供大眾參考指引。[16][17][18][19][20]

臺灣

2016年1月,參考歐盟規範,公告「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參考指引」以供大眾參考,業者不會面臨罰則。[10][11]

菸草產品

吸菸,如菸草產品,屬於日常主要環境來源。[21][22]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