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冠狀病毒HKU1

人類冠狀病毒HKU1(Human coronavirus HKU、HCoV-HKU1),是乙型冠狀病毒屬的一種病毒,可能是源於感染鼠類的病毒[1],於2005年1月由香港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在香港兩名肺炎患者的分泌物中發現[2]

人類冠狀病毒HKU1
被HKU1病毒感染的人類第二型肺泡細胞,可見病毒感染造成了細胞間的融合,產生合胞體。綠色部分為病毒刺突蛋白的染色,藍色則為細胞核
病毒分類 编辑
(未分级)病毒 Virus
域:核糖病毒域 Riboviria
界:正核糖病毒界 Orthornavirae
门:小核糖病毒门 Pisuviricota
纲:小南嵌套病毒纲 Pisoniviricetes
目:套式病毒目 Nidovirales
科:冠状病毒科 Coronaviridae
属:乙型冠狀病毒屬 Betacoronavirus
种:
人類冠狀病毒HKU1 Human coronavirus HKU1

HKU1病毒與同屬的人類冠狀病毒OC43以及甲型冠狀病毒屬人類冠狀病毒229E人類冠狀病毒NL63同為造成人類普通感冒的四種冠狀病毒[3],也是四種病毒中最晚被發現的。此病毒與OC43病毒一樣以9-O-乙醯基唾液酸(9-O-acetylated sialic acids、9-O-Ac-Sias)為受體感染細胞[1][4]

發現

2004年一月,一名從深圳返回香港的71歲的男子,因咳嗽發燒而入院治療,經胸部X光檢查證實有肺炎症狀,其鼻咽分泌物的數種病毒檢測均呈陰性,經檢驗發現新型的冠狀病毒HKU1。該名男子在入院五天後因症狀緩解而出院。後來研究人員檢查樣本發現另一名35歲、有肺炎症狀的婦人鼻咽分泌物中亦有此病毒[5]

由于HCoV-HKU1的检出率低,导致学界对其认知有限。巴西研究人员于2011年宣布在一名于1995年冷冻的儿童鼻咽拭子样本中找到HCoV-HKU1,使得HCoV-HKU1的记录提前到1995年,并且研究人员通过进化树分析认为病毒早期可能存在其它分支[6]

基因組

人類冠狀病毒HKU1的基因組約長30000nt,其GC含量僅32%,是冠狀病毒中GC比最低者。其基因組編碼冠狀病毒皆有的複製酶(1a/1b)和刺突蛋白(S)、膜蛋白(M)、外膜蛋白(E)與衣殼蛋白(N)等四種結構蛋白,此外還有血凝素酯酶英语hemagglutinin esterase(HE)與ORF4和ORF8兩個開放閱讀框編碼輔助蛋白,其基因順序為1ab-HE-S-ORF4-E-M-N-ORF8,其中ORF8的開放閱讀框位於衣殼蛋白的開放閱讀框之內[5]

感染

冠狀病毒感染細胞之前,其刺突蛋白一般需被宿主細胞的蛋白酶切割,使其介導病毒外膜和細胞膜融合的結構域露出以利感染。HKU1病毒刺突蛋白中具有一S1/S2切割位點,可能可以被弗林蛋白酶切割[7]。此病毒感染的潛伏期為2–4天[8],在冬季較多[2],造成的症狀通常包括流鼻水發燒咳嗽喘息等,嚴重者可造成肺炎細支氣管炎英语bronchiolitis,另外有研究人員認為此病毒可能造成腸道症狀[7][9]。還有研究顯示被HKU1病毒感染的兒童發生熱性痙攣的比例高於被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者[2][10]

分類

乙型冠狀病毒屬中,人類冠狀病毒HKU1與乙型冠狀病毒1型兔冠狀病毒HKU14中國鼠冠狀病毒HKU24鼠冠狀病毒等共同組成一演化支支系A(lineage A),此演化支的病毒基因組中皆編碼血凝素酯酶(HE),其他冠狀病毒則無[11][12]。上述病毒中HKU1病毒可能與鼠冠狀病毒的關係較為接近,互為姊妹群,序列分析顯示HKU1病毒曾與鼠肝炎病毒(鼠冠狀病毒的一型)發生重組,另外不同基因型的HKU1病毒間亦有重組發生[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