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詠華

任詠華SBSJP(英語:Vivian Wing-Wah Yam,1963年2月10日),香港人香港大學暫任首席副校長,化學讲座教授,她於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1] 。她於2011年獲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此外,她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任詠華
出生1963年2月(61歲)
 英屬香港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籍贯中国广东鹤山
母校香港大学化学系学士博士
职业化学家

生平

1963年2月10日,任咏华生于香港。她的父亲是土木工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根据任咏华讲述,雙親并没有诱导她,是她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善于分析性格引导她从事科研。她上小学的时候打破一支温度计,温度计中的水银在她手上流动和聚并的现象,让她惊奇。在中学,她的一位中学教师為她帶來极大的啟發。这位教師怀孕时仍坚持授课。[2]

任詠華於198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於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3] 。博士期间,任咏华师从支志明院士,並在支志明的课题组结识了她的同學、后来的丈夫麥成達。兩人於 1990 年結婚,育有兩名女兒。[4][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任咏华研究金属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2]

1988年博士毕业后,任咏华在香港城市大学(当时叫做城市理工學院)新成立的应用科学系获得一个初级教职。当时的城市理工學院科研设施非常差,任咏华为这所大学的图书馆订购了第一批化学图书,为实验室订购了第一批烧杯和化学药品。[2][5] 在城市理工学院期间,承担本科生教学,在教学时间之外,任咏华利用她的博士导师支志明教授的实验室设备从事科学研究。在这期间,她投身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金属配合物发光。[2]

1990年,任咏华回母校香港大學任教。1991年夏至1992年夏,任咏华两次到伦敦帝国学院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杰弗里·威尔金森的课题组访问,在这里她开始转向研究有机金属合成。从伦敦返回香港之后,任咏华开始研究有机金属发光体,制备出耐用的冷发光有机金属,激发态寿命在微秒量级,比绿色荧光蛋白和其他荧光材料的激发态寿命还长,促进了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发展。[2]

1995年,任咏华升任高級講師,1997年成為教授,1999年成為講座教授,2000至2005年任系主任。[5]2001年,任咏华开始任黃乾亨黃乾利基金教授(化學與能源),2007获得福布莱特杰出学人奖。[6]

2001年,任咏华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38岁,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巧合的是,她的博士导师支志明在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时候也是38岁,也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院士。[7] 2006年,任咏华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8] 201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9] [10]

2005年,任詠華以「過渡金屬炔基及硫屬簇配合物的分子設計及其發光性能的研究」獲得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1] 2011年獲得欧莱雅-教科文组织女科学家奖,“表彰其在发光材料以及捕捉太阳能的创新技术方面的工作”。[12][13][14][15]

2024年5月28日,香港大學校委會主席王沛詩被指繞過校長張翔,在會議中加入審議多名副校長人選程序,最終通過七名副校長的暫任安排。其中任詠華接替轉任副校長(大學拓展),出任暫任首席副校長。[16][17]

学术研究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任咏华研究高价金属钌和的氧化化学,这一研究有助于研究生物体内细胞色素利用铁离子氧化碳-氢键,因为钌和锇与铁属于同一族[18][19]

独立工作之后,任咏华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化学传感器配合物和无机发光化学和材料。在化学传感器方面,她的课题组制备出可用作短序列DNA指示剂和检测溶菌酶的有机金属配合物[20][21]。任咏华自伦敦访问回到香港之后,开始发光材料的研究。她的课题组制备很多新种类的有机金属发光体[22][23]。她的课题组制备出溶液稳定的磷光材料和磷光剂,可以很方便地沉积在玻璃、塑料等各种表面上,可用在有机发光器件上[24]。近年来,任咏华还研究了非常规结构的发光材料,比如金属凝胶[25]、球状胶束和柱状纳米结构等[26],通过控制材料的结构,能够得到性能更好的材料。

至2013年,任咏华发表了347篇期刊论文,申请了29项专利,撰写6篇专著章节,出版了2部专著。[27]

奖励和荣誉

任咏华因其学术成就,获得众多奖励和荣誉:[28]

  • 2013年 世界杰出华人奖(世界華商基金會頒授)
  • 2012年 法国雷恩第一大學名誉博士
  • 2012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2012年旭茉JESSICA 最成功女性2012
  • 2011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 2011年 欧莱雅-教科文组织女科学家奖
  • 2010年 黃乾亨黃乾利基金教授席(化學與能源)
  • 2007年 香港富布爾特傑出學人獎(Hong Kong Fulbright Distinguished Scholar)
  • 2008年 傑出專業女性及女企業家奖(香港女工商及專業人員聯會頒授)
  • 2008年 香港大學「卓越研究成就獎」
  • 2006年 日本光化學學會亞洲及汎洋光化學科學家講學獎(Eikohsha Award)
  • 2006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2005年 英國皇家化學會頒授百周年講座獎及獎章(全球首位華人獲此榮譽)
  • 2005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2002年 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頒授)
  • 2001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 2000年 裘槎基金會 裘槎优秀科研者奖

資料來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