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城墙

余杭城墙为旧余杭县城城墙,位于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南苕溪北岸,现仅存原南侧的两座水城门,东西各一,其中西水城门位于原县署前,东水城门位于原学宫前,1986年被列为余杭县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在通济桥退堤扩孔工程中被北移30米[1],2009年调整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嘉庆十三年(1808)《余杭县志》余杭城池图。
水城门

东侧水城门,2015年5月
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余杭镇南苕溪北岸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4-64
认定时间2009年4月

余杭为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县,属会稽郡。城址始建年代不详,最初在南苕溪南岸,时城周六里二百步,东汉熹平二年(173)徙于溪北,约在隋开皇元年(581)再徙溪南,北宋雍熙初再徙溪北,时城周五百四十三丈,后城址不再变动。元至正十六年(1356)曾复筑溪南旧城,城周三里,后毁[2]

现城址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所筑,后不断重修。城墙东西宽,南北狭,城周七百三十丈(约2336米),厚一丈六尺(约5.12米),高分一丈八尺(约5.76米)和三丈二尺(约10.24米)两种,设有陆门四座,水门两座,四座陆门分别为东门宾阳门、西门秩成门、南门对薰门和北门拱极门,南门外跨河建有通济桥,两座水门位于城南,不设护城河。万历三十二年(1604)因形家认为四座城门不宜相对,故将北门向西、东门向北各移三十丈,并在东门外筑瓮城[3]

旧城作为余杭县治的历史直至1958年余杭县撤销并入临安县为止,原县治改称余杭镇,1961年恢复余杭县,但县治改设于临平镇[4]。原城内主要建筑有县署(抗战时期毁于日军轰炸,其址今为余杭文昌中学)、学宫(余杭县学文庙,其址今为浙江省军区综合训练队办公大楼[5],在太炎小学内尚存明代余杭县肇建启圣祠碑和清代明伦堂碑)、城隍庙和法喜寺等(),其中县署与学宫均位于县前街上(与南城墙并行,即今太炎路),今均已不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