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州 (河南省)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115°8′17″E / 32.14611°N 115.13806°E / 32.14611; 115.13806

光州中国古代城市,光州本州境即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境,光州城即今潢川县城。唐建光州,清雍正二年升格为光州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全国政区改革,光州本可改称光县,嫌与邻封光山县凌夺,查黄水自湖北麻城县东流至州西北,名曰潢河,故改称“潢川县”。[1]

光州襟带长淮,控扼颍蔡,自古为江淮河汉的战略要地,有“河洛重镇,吴楚上游”之称。自公元220年置弋阳郡开始直到1952年潢川专区撤并,在长达1700多年的时间内,光州(今潢川县)历朝历代均为豫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

光州为黄国故里,是诸侯向东南沿海开辟探索的重要桥梁,也是中国各氏族南迁北移的重要枢纽。[2]光州小商品商业发达,素有豫南小苏州、小汉口之称。

历史沿革

古代

顺治年间光州全境地图[3]
顺治年间光州治所地图[4]

据《禹贡》载,光州为扬州之域。汉朝时为汝南郡地。三国曹魏黄初元年置弋阳郡,弋阳县为郡治所。南朝梁设置光州,在东魏北齐北周占据时,因与山东的光州(治今山东省莱州市)区别,称为南光州开皇三年(583年)废淮南郡,定城县直属光州。大业三年(607)光州改为弋阳郡,定城属之。

隋代行政区划变遷
区划開皇元年区划大業3年
光州南郢州南建州澮州弋陽郡
光城郡宋安郡丰安郡弋陽郡東光城郡淮南郡齐安郡新蔡郡边城郡平高郡義城郡新蔡郡新城郡新蔡郡边城郡光化郡光山县
乐安县
定城县
殷城县
固始县
期思县
光城县
乐安县
宋安县丰安县定城县東光城县東新蔡县--茹由县平高县包信县新蔡县新城县固始县期思县-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改弋阳郡为光州,另置弦州,定城为治所;贞观元年(627年)废弦州。定城属光州。太极元年(712年)光州州治由光山迁至定城。天宝元年(742年)改光州为弋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光州。唐朝时,户三万一千四百七十三,口十九万八千五百八十。下辖五县:定城县、光山县、仙居县殷城县固始县[5]

唐朝光州辖县
618年光山县定城县固始县乐安县殷城县
620年光山县固始县乐安县定城县改属弦州,殷城县改属义州
627年光山县固始县乐安县定城县殷城县来属)
712年定城县(改治)、光山县固始县乐安县殷城县
742年定城县光山县固始县乐安县(改名仙居县)、殷城县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光州改为光山军,不久又为光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为避金海陵王太子光瑛讳,改光州为蒋州。定城均为州郡治。嘉熙元年(1237年)兵乱,光州徙治金刚台。元朝至元十年(1273年)置光州招讨司,三十年光州改为汝宁府。定城为治所。

洪武元年(1368年)省定城县入光州。四年光州属中都临濠府(治今安徽省凤阳县),十三年仍属汝宁府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为光州直隶州

近现代

民国初,废府州设道尹。民国二年(1913年)光州改为潢川县[6],属豫南道(1914年改豫南道为汝阳道);1928年5月河南省境划为14个行政区,潢川为第十三行政区治所。1932年8月成立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治潢川。1934年4月署治曾迁至经扶,旋即返潢。

1949年1月31日潢川解放,潢川县人民民主政府和鄂豫区二专署同迁县城设治,5月撤消鄂豫区所辖一、二专署,合并为潢川专署,属河南省人民政府,辖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罗山、新县7县,潢川县人民民主政府改为潢川县人民政府;1952年10月,信阳、潢川两专署合并,潢川县隶属信阳专区。1970年属信阳地区。1998年6月9日开始,属信阳市至今未变。

地理

光州
光州在河南的位置
光州
光州在中国的位置


名人

古代

近现代

文化

豫南“花鼓灯”戏在本地有重要的群众基础,各乡镇都有花鼓灯艺人和表演团体。

刺史

唐朝光州刺史
  • 卢祖尚(621年—623年)
  • 陆善宗(武德、贞观年间)
  • 欧阳胤(贞观年间)
  • 庞廓(640年—644年)
  • 赵弘智(645年—650年)
  • 裴大觉(653年)
  • 齐虔(唐高宗时)
  • 李翼(681年之前)
  • 封叔廉(唐高宗时)
  • 张威(武后时)
  • 李玄表(唐中宗时)
  • 韦光业(唐中宗、睿宗时)
  • 王熊(713年—715年)
  • 王希倩(开元年间)
  • 宋樽(开元末年)
  • 张策(唐玄宗时)
  • 弋阳郡太守
  • 夏侯沼(786年)
  • 陈嵩(大历年间)
  • 苏奕(元和年间)
  • 房克让(819年)
  • 史备(元和末年)
  • 薛用弱(长庆年间)
  • 王建(大和年间)
  • 王宰(836年)
  • 李潘(840年)
  • 徐鄑(大中初年)
  • 支竦(850年)
  • 李弘毅(大中、咸通年间)
  • 卢郢(咸通年间)
  • 李弱翁(870年)
  • 裴玹(咸通年间)
  • 徐焕(878年)
  • 李罕之(广明年间—881年)
  • 王绪(881年—885年)
  • 卢铎(唐僖宗、唐昭宗时)
  • 刘存(896年)
  • 柴再用(896年—905年)
  • 贾铎(906年—907年)
  • 郭道瑜
  • 陈宏智

注释

参考文獻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