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

中國僧人,禪宗六祖
(重定向自六祖慧能

惠能(638年—713年),又作慧能,俗姓,生於唐代岭南道新州(今廣東新興縣),由禅宗五祖弘忍亲授衣钵,世称禅宗六祖[1]。惠能开创了漢傳佛教禪宗南宗,是为曹溪禅。唐柳宗元 《曹溪大鉴禅师碑》:“凡言禅,皆本曹溪。”现代史學家陳寅恪贊其:「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我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2]。其弟子眾多,嗣法四十三人。六祖惠能的南宗顿教禅法,经其法嗣的弘扬,繁衍出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以及临济门下的杨歧派黄龙派,史称南禅“一花五叶”和“五家七宗”。[3][4]

惠能
惠能禪師的真身,
供奉於廣東韶關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本名俗姓
出生638年(貞觀十二年)
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
圓寂713年(先天二年,享壽約74-75歲)
唐岭南新州国恩寺
宗派禪宗
諡號大鑒真空普覺圓明廣照禪師
師承弘忍
徒弟與學生南阳慧忠
菏泽神会
永嘉玄觉
南岳怀让
青原行思
著作六祖壇經

惠能主张“佛在我心,净心自悟,见性成佛”和“暗不自暗,以明故暗,以明变暗,来去相因”等宗旨,提倡修行学法须先“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在为大众解释功德净土时,提出“身中净土”“自性西方”。又认为“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大倡直接易简的顿悟法门,但惠能并不过分强调顿渐之分。禅宗六祖将佛教中国化、平民化,创立了中国特色的佛学教派。实际上,惠能的禅宗思想早已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而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根据惠能法语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不仅是中国本土佛教史上惟一的经书,更是研究中国和世界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的典籍。[3][4][5][6]

名號

關於六祖的法號,歷來誌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六祖天生聰穎,聽法即悟,惟不識字,但據六祖門人法海曾記載「……專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7]

唐憲宗追封尊號大鑒禪師宋太宗尊封大鑒真空禪師宋仁宗加封大鑒真空普覺禪師宋神宗加封大鑒真空普覺圓明禪師元仁宗加封大鑒真空普覺圓明廣照禪師

生平

早年

惠能生於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年),祖籍范阳人(今河北涿州一带),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因为他的父亲宦于广东,便落籍于新州(今新兴县集成镇夏卢村)。三岁丧父,其母守志抚孤至于成立,家贫,采樵为生。[8][9][10]

六祖坛经》中,五祖弘忍戏称惠能为“獦獠”(未開化的蠻人),惠能也自称“语音不正”[11]。惠能自述其祖籍为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其父亲盧行瑫贬官于岭南后早逝。《景德传灯录》同持此说,并称惠能于其父贬官至岭南后生于新州

皈依佛門

一日,惠能负薪到市上,听到别人读《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段,便有所领悟,问经从何来,念诵者告诉他从黃梅山东禅寺来,該處有五祖弘忍弘法。有一人资助惠能银两,惠能尽数交给老母亲,于龙朔元年(661年)北行到东禅寺,礼拜禅宗五祖弘忍大师。[5][10]

五祖问:“你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惠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哪能作佛?”[12]

惠能答:

“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说他根性太利,便叫他到槽厂去做舂米的苦工。舂米是一件苦差事,惠能生得矮小,体重不够,为了踏碓,他在腰间栓上一块石头。八个月后,弘忍有意傳法,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檢驗他們的修为。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告诉大家应照着这个偈修习,能得大利益。但是私下里,他告诉神秀,并未开悟,再呈一偈。[12]

惠能聽後亦誦一偈,请人代勞題於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13]大众皆惊,弘忍見後,用鞋掌把惠能的偈子抹掉了,并且说“亦未见性”。众人见五祖这么说,也就不以为意。[12]

  • 神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14]

  • 惠能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15][16][17][18][19]

  • 惠能偈(其他版本)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20]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2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22]

第二天,五祖私下来到碓坊,见惠能腰间挂着石头舂米,说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当象你这个样子”,并问道,“米舂熟了吗?”惠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师筛同音,如此师生问答,都是双关语)五祖于是用拄杖在碓头上敲了三下便离开了。惠能领会了五祖的意思,当天晚上三更的时候来到五祖的丈室。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惠能說金剛經,当时五祖曾再三征诘他初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旨,惠能大彻大悟,遂说: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23][10]

于是五祖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师、佛。”随即传付衣钵,为中国禅宗道统继承人的第六代祖师。五祖说:“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即無種,無性亦無生。”[23]五祖又说:“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若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23]

五祖弘忍自传心印以后,送六祖惠能渡江南行,亲自为他把橹说:“合是吾渡汝!”六祖答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能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听了便说:“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10]五祖自此以后,就不再上堂说法,大众疑怪相问,便说:“吾道行矣!何更询之!”又问:“衣法谁得耶?”五祖便答道:“能者得之。”众人这才明白过来。

追逐众中,有一将军出家的惠明和尚,率先而登,追及六祖,六祖便将衣钵掷置石上说:“此衣只表示征信而已,岂可以力争吗?”惠明又举衣钵而不能动,便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六祖便说:“汝既为法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惠明听了,停了很久,六祖乃说: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唐代口语,称这样做与么),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10]

惠明便在言下大悟。复问:“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意密旨否?。六祖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因此,惠明即下山诡称岭上并无人迹,而使追者从此散去。[10]

此后六祖匿居在四会的猎人队中十五年。因缘成熟了,才来到广州法性寺,在印宗法师的坐下剃度,开始了他的弘法生涯。禅宗由此开枝散叶,形成五宗七派的辉煌时期。在六祖之前,禅宗一直是单传。自六祖以后,禅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传开来。[12]

弘法讲经

慧能大師

惠能归岭南后,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內讲《涅槃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爭論不休,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普通对人的尊称)心动。[10]

印宗闻之竦然若驚。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24]

仪凤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惠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25],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為六祖壇經[26]

南北爭端

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在此弘法长达37年之久,弘扬禅宗,主張「頓悟」,影响華南諸宗派,是為曹溪禪,人稱「南宗」。當時,六祖惠能的同門師兄神秀,主張「漸悟」,在華北勢力頗盛,有「两京法主、三帝門師[27]之尊號,號稱「北宗」。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惠能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敕额,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县)的无遮大会上,惠能弟子荷澤神会辯倒了神秀門人崇远、普寂,使得「南宗」成為中國禪宗正統。[28][29][30]

圆寂涅槃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门人建报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唐憲宗時,因廣州刺史馬摠上書請,憲宗追諡「大鉴禅师」。[31]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32][33]

唐代三大文豪王维、柳宗元和刘禹锡分别为六祖惠能撰写碑铭。(菏澤神會弟子王维撰寫《六祖惠能禅师碑铭》,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刘禹锡撰《曹溪大师第二碑》。[4]

六祖慧能的真身塑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六祖殿中。 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闯入南华寺“破四旧”,打掉了一些牌匾、小菩萨像以及哼哈二将,并将六祖慧能的真身塑像凿开大窟窿,用手推车推到韶关游行,红卫兵将六祖慧能真身内的五脏六腑肋骨脊梁骨掏出,丢满一地,说是假的,说是猪骨头、狗骨头,并在六祖头上盖个铁钵,面上写“坏蛋”二字,放在大佛殿[34][35][36][37]。南华寺时任住持偷偷将六祖慧能的灵骨收起,用一瓦盒上下盖好,埋于九龙井后山的一棵大树下,作好标记[34][35][36]。文革结束后,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在赵朴初习仲勋等人的干预下,六祖灵骨被取出,重新恢复供奉[34][35][36]

佛學理論

六祖砍竹图

禅法

惠能的禅法以为本。[38]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裡,也可体会禅的境界。[39]

惠能又曰“先立无念为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40]所谓无念,即虽有见闻觉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40]

典籍阐述

惠能曾告戒僧侶法達,不要錯解《法華經》中意義。[41]神秀把佛教理論“戒、定、慧”解釋為:“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42]而惠能則另有不同解說:“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43][44]然而,惠能亦一再強調「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所以認為頓漸只是假名,佛法只為一乘法,「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32]

禅宗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師。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经》等经为典据,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45]

经典

惠能圓寂后,其弟子們将其经历和言论录整理成《六祖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经典。

傳承門派

惠能禪法在荷澤一派的推動下,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成為禪門正宗。

惠能为禅宗的發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建立门庭,影响极大。在他圓寂後,他的弟子傳承禪法,形成曹溪禪(惠能禪)的南北二宗。「曹溪北宗」即是荷澤神會門下,稱荷澤宗。「曹溪南宗」則以南嶽懷讓門下的洪州宗,與青原行思石頭希遷一系的石頭宗為代表。

荷澤一派因後繼無人,在唐末衰亡。對後世影響較大的反而是曹溪南宗,南宗門下,后来形成河北临济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沩仰宗广东云门宗江蘇法眼宗五宗,即“一花開五叶”。[46]

后来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云门宗临济宗更远播欧美。在中國日本,則是临济宗曹洞宗兩宗最盛。

法嗣

师承

弟子

其弟子眾多,一说为“嗣法四十三人”[47][48],一说为“十人”[49]著名者有:荷澤神會青原行思南岳怀让石頭希遷[50][51]等。

参考资料

參考書目

外部链接

前任:
弘忍
漢傳佛教禪宗
六祖
繼任:
神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