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语:เมือง,轉寫:mueang寮語ເມືອງ撣語မိူင်း越南语Mường𡙧德宏傣语:ᥛᥫᥒᥰ),或譯作,指的是台語民族印度支那半島建立的一系列半獨立的城邦國家,在華南印度東北部亦有分佈。其覆蓋的地區包括今日的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越南北部部份地區、中國雲南南部及廣西西部、印度阿薩姆邦

勐這個詞在泰語中原本意思是擁有城牆的城鎮及其周邊的附屬村莊(阪),且其統治者至少擁有「坤」(君)(ขุนkhun)的爵位[1][2][3]曼荼羅體系中,較小的「勐」附屬於鄰近的更為強大的「勐」,相應地,大的「勐」則附屬於中央國王或其他的領袖。更為強大的「勐」通常被命名為「清/景」(เชียงchiang)、「淵」(เวียงwiang)、「那空」(นครnakhon)或「恭」(กรุงkrung),有時候會試圖擺脫宗主的統治而尋求獨立。大大小小的「勐」常常變換自己的效忠對象,頻繁向一個以上的強大鄰居進貢。勐的每個家庭有一塊地供耕種,相應也要向勐的頭人(昭勐)服差役和交稅。

忽必烈於1253年打敗大理國之後,撣邦全境及其鄰近地區大量出現新的「勐」,雖然通常將其描述為大量移民導致的,但卻是有爭議的。[4]元朝開始,中國在雲南建立土司制度,授予部落酋長官職,讓他們對自己部落實行自治。較大的勐有時候控制著較小的勐,例如西雙版納召片領會派一些子弟出任其他勐的頭人。在明朝清朝期間,中國朝廷實施「改土歸流」,逐步廢除世襲的土司。19世紀,泰國扎克里王朝英屬緬甸亦採取類似的手段廢除了較小的「勐」。雖然這些小國消失了,但地名卻保留了下來。

各國的勐

泰國

泰國在口語中被稱為「孟泰」(เมืองไทย,Mueang Thai),在政治場合上稱「巴貼泰」(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prathet Thai)。在丹龍親王的行政區劃改革中,暹羅的城邦被整合進「蒙通」(มณฑล,monthon)中,「」(จังหวัด,changwat)則受蒙通管轄。1916年蒙通制度廢除,府成為一級行政區。[5]「孟」這個詞仍被使用,例如府城在泰語中是「安珀孟」(อำเภอเมือง,amphoe mueang,府治縣),縣都在泰語中是「勐护域」(泰语:เทศบาลเมือง轉寫deːsha-qpaːl(a) mɰɯːeng派汶拼音têet-sà-baan mʉʉang,縣治區)。

少數地名仍保留「孟」這個詞彙,例如廊曼國際機場所在的東孟縣(華人稱其為廊曼縣);芭達雅官方名字是「孟芭達雅」(เมืองพัทยา),以顯示其自治地位。

「那空」(นคร,nakhon)意思是「城市」,現在被修改為「城护域」(泰语:เทศบาลนคร轉寫deːsha-qpaːl(a) nagar(a)派汶拼音têet-sà-baan ná-kɔɔn,),通常被翻譯為「市」。著名的有恭貼瑪哈那空(曼谷)、拍那空是阿瑜陀耶(大城)、那空是貪瑪叻(洛坤)、那空叻差是瑪(呵叻)。

「武里」(บุรี/บูรี,buri)一詞來源於巴利文「pura」,[6]意思與泰語中的「孟」相同,指的是有城牆的城市。[7]著名的有春武里信武里吞武里素攀武里武里南

寮國

寮國在口語上被稱為「孟老」(ເມືອງລາວ,Muang Lao)。如今,「芒」(ເມືອງ)是寮國的第二級行政單位,位於之下,華語翻譯為「縣」。寮國至今仍存在一些地名保留著「芒」這個詞,例如芒新英语Muang Sing芒賽。寮國古代較為知名的「芒」有芒潘芒蘇瓦

緬甸

緬甸的撣地有非常多含有「孟」的地名。出名的「孟」有孟卯猛撒孟帕亞孟東孟乃孟賓莫寧英语Mohnyin孟養)、莫岡孟拱)、抹冒抹谷孟密

印度北部

印度北部的台語民族古國阿洪姆王國,正式稱呼是「孟敦順坎」(Mong Dun Shun Kham)。

中國雲南

中國雲南的傣族泛泰民族之一。雲南在傣族聚居地區的地名中很多都帶有「勐」,例如勐海勐臘、勐焕(芒市)、勐卯(瑞丽)、勐宛(陇川)、勐底(梁河)、勐腊(盈江,与西双版纳勐腊同名)、勐勐(双江)、勐缅(临沧)等。部分城市的傣语名称中也有“勐”字,如昆明(勐些或勐熙)、腾冲(勐缅,与临沧同名)。

越南

越南歷史上的泰族十二州,這十二州的州名中都帶有「芒」字。

著名的孟有:木江界芒查芒羅芒萊芒勒芒康芒㖇芒齊芒青

註解和參考資料

註釋

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