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农业

印度尼西亞行業

印度尼西亚农业是指印度尼西亞境內的農業發展概況。20世紀下半葉以來,農業在印度尼西亞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大幅下降。尽管如此,对于大多数印度尼西亚家庭来说,他們相當一部分的收入依然來源自农业生產和种植园中的勞動。印度尼西亚境內大约30%的土地面积屬於農用土地。 [1]

2013年,印度尼西亞农业生產總值佔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4.43%,比2003年的15.19%略有下降。 [2] 2012 年,大约4900万印度尼西亚人從事與農業有關的生產,農業生產人口占该国总劳动力的41%。 [3]印度尼西亞出口的農產品有棕榈油和橡胶,這些主要由印度尼西亞境內的种植园生產。 [3]印度尼西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 [4]

印度尼西亚境內有不少棕榈油种植园。目前,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

历史

5世紀時,爪哇上的人已懂得在農田中引入灌溉技術[5]

三佛齐以及满者伯夷很早就参与了全球香料贸易巽他王國萬丹蘇丹國是14至17世纪的胡椒贸易中心。 [6]

某些印尼境內特有的香料,如班达群岛上的肉豆蔻丁香在西方深受歡迎。歐洲人對香料的追求推動了地理大发现。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就來到了印度尼西亞,並且將源自美洲的辣椒玉米番木瓜花生、马铃薯、番茄、橡胶和烟叶等物種引入印度尼西亞。 [7]

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安汶巴達維亞城建立贸易办事处、仓库和堡垒。[8]

此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香料贸易[9],並在爪哇開闢了甘蔗种植园。[10]

20世纪初荷属东印度群岛爪哇的咖啡种植园。

後來荷兰东印度公司破产,并被荷兰當局国有化为荷屬東印度[11] 荷兰人又將大量经济作物引入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境內出現越來越多的甘蔗、咖啡、茶在各種語言中的稱呼、烟草、奎宁、橡胶和棕榈油种植园。 [12]

苏哈托时代,印度尼西亞政府启动了印尼國內移民計劃,印尼當局讓无地农民从人口过剩的爪哇迁移到人口较少的苏门答腊加里曼丹苏拉威西西新几内亚[13]

1967年,印尼政府頒布外資投資法令,允許外資投資本國,因而外資也進入了印尼的農業領域[14]

米饭是印尼人的主食,[15]印度尼西亚是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世界第三大稻米生产国。然而由于印度尼西亚人口众多,其生产的大米主要供国内消费。为确保粮食安全,印尼政府還从泰国、越南和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进口大米。 [16]

橡胶

20世纪初,天然橡胶轮胎工业的發展。印尼境內的橡胶种植园數量逐漸增多。目前,印度尼西亚的橡胶产量仅次于泰国,位居世界第二。 [17]天然橡胶是印尼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

咖啡

2014年,印度尼西亚是第四大咖啡生产国。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置被认为是种植咖啡的理想之地。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附近,岛上有许多山区,這为咖啡的生长创造了條件。 [18]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六大茶叶生产国。印度尼西亚的茶叶生产始于18 世纪,茶叶由荷兰人引进。印度尼西亚於 2013年生产了150,100吨茶叶。然而其中的65%出口至其他國家,这表明印尼人的茶叶消费量相对较低。印度尼西亚生产的大部分茶叶主要是红茶,不過該國也生产少量绿茶[19]

烟草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五大烟草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五大烟草市场。 [20]

环境问题

砍伐森林

印度尼西亚當地不少人為了開闢棕榈油种植园而砍伐熱帶雨林, [21] 這使得印度尼西亚境內的热带雨林面積急劇減少的,並且這一行為還破坏了犀牛、大象、老虎和猩猩等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2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