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尾斑袋貂

哺乳动物物种

卷尾斑袋貂學名Spilocuscus rufoniger,英語:Black-spotted cuscus),又稱「黑斑袋貂[2],是一種有袋類動物,屬於袋貂科。該物種顏色鮮艷,是除袋貓外體型最大的袋貂科動物,於新幾內亞北部森林中發現。由於濫捕與棲息地破壞,捲尾斑袋貂的數量已急遽減少,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1]

卷尾斑袋貂
科学分类 编辑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演化支有袋類 Marsupialia
目:雙門齒目 Diprotodontia
科:袋貂科 Phalangeridae
属:斑卷尾袋貂屬 Spilocuscus
种:
卷尾斑袋貂 S. gymnotis
二名法
Spilocuscus gymnotis
(Zimara, 1937)
卷尾斑袋貂分布區域

特徵

卷尾斑袋貂是袋貂科中體型最大的物種。成年的卷尾斑袋貂的平均重量可達6至7公斤(13至15磅),身長約120釐米,雌性體型較雄性大。皮毛濃密,呈紅、黑色相間,並會隨年齡增長而改變顏色。雌性毛色為塊狀分布,雄性則為點狀分布。雌性育兒袋前開,並有四個乳房[3]

頭部呈圓形,鼻子短而尖,額顱骨凸出,眼睛大且分離,內耳有稀疏短毛[4]

前爪彎曲,尖端銳利便於攀爬。前爪的前兩指與後三指相對。後腳的腳趾用於抓取物體和樹枝,沒有爪子,第二和第三趾融合在一起。尾巴的尖端裸露,下方有繭紋,便於拾取食物[3]

習性

卷尾斑袋貂是夜行性樹棲型動物,只有少數時間會在地面活動。它們行動緩慢,喜歡獨居,並有強烈的地盤意識與攻擊性[3]

棲息地

卷尾斑袋貂是新幾內亞島的原生種,棲息於海拔1200米以下的未開發山地,熱帶森林、次生林和叢林地區[3]

保育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報告,自2010年以來,卷尾斑袋貂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4]。由於棲息地遭到人為破壞,該物種的數量急劇下降。此外,卷尾斑袋貂也因肉與毛皮而遭到濫捕[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