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EMU400型電聯車

台鐵第一代通勤電聯車

台鐵EMU400型電聯車台鐵於1990年自南非購入的電聯車[2],亦為台鐵第一代通勤電聯車[3]:102,總共引進12組48輛,自營運開始即投入新竹基隆間的通勤列車服務,取代過去的無空調通勤客車,由於EMU800型電聯車的引進,已於2015年3月改點後全數退出正班車運用[4]:54[5]。雖然EMU400型電車整體營運時間僅有25年,但其仍然為台鐵第一代通勤電聯車,歷史意義重大。

台鐵EMU400型電聯車
EMU400型區間車在新竹車站
概覽
類型通勤型電聯車
原產國 南非
製造南非聯邦鐵路客貨車公司[1]
產量12組(EMU401~EMU412)
車輛總數48
製造年份1990年
投入运营1990年11月9日(33年197天)
退出运营2015年3月24日(9年61天)
主要用戶臺灣鐵路管理局標誌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2](現改制為臺灣鐵路公司
技術數據
列車編組4輛編組(M/T比:2M2T)
車輛長度20,000mm
車體宽度2,880mm
車體高度EP車:4,170 mm
其它:3,932mm
車輛重量55t
轴距2,600mm
轨距1,067mm
輪徑860mm
轉向架美國GSI,動力車TR53A,無動力車TR53B
車輛定员座位60/立位120
營運速度110[1]km/h
設計最高速度120km/h
供電制式25,000V交流電 60Hz
受流方式單臂式集电弓
牽引電動機GEC製直流直卷電動機G315AZ型(輸入電壓700V,電流350A)
電動機功率240kW
牽引功率1,920kw/2574HP
控制裝置斬波器
驅動裝置吊掛式傳動
安全防護系統ATP(ERTMS/ETCS Level1架構)

引進概要

EMU400型電聯車引進時的1990年,儘管電氣化已久,無空調系統普快車仍為台鐵通勤列車的主要車種,而名片式車票亦普遍使用[4]:50,為配合台鐵捷運化計畫,改善乘坐舒適度,規劃引進本型列車[4]:54,以取代原行駛於基隆新竹北部通勤區間之柴油快車[2],並訂定車種為通勤電車[6]:65,1990年11月9日,開放一般民眾體驗試乘,隔日開始正式營運。2006年11月配合改點,啟用新車種區間車[6]:57[3]:103,採復興號票價計費[7]

規格與構造

本型列車於汐科車站
EMU400的駕駛室
內裝

概要

本型列車以每4輛為1編組,分別為EM車(駕駛馬達車)、EP車(電源拖車)、ET車(拖車)和EMC車(駕駛馬達車,有車長室)[6]:59,最多可4編組共16輛連結運轉[6]:58,其中牽引馬達裝於EM車及EMC車,使用直流馬達,而集電弓位於EP車,ET車則另有發電機(MA-set)[6]:57。另本型列車中加入ET車,使以往EMU200EMU300三輛一組的編組方式改為四輛一組,並延用同設計至EMU500EMU600等後續車種[3]:86[8]

外觀

本型列車初期外觀採南非國家標準SANS 1091之群青色 (F09, Ultramarine, NCS色碼3355-R80B) 搭配雲白色 (G80, Cloud white, NCS色碼0704-G38Y) 線條做塗裝,台鐵局徽、車號等亦使用群青色[1]。車體兩側下緣內切設計為本型車的特徵,每節車門配置原設計為每側3門,但最終設計採用每側僅設2個車門[3]:103,並且配置於靠近車廂中央,而連控自動門、終點顯示器為黑底白字等設計均為台鐵首見。[6]:60在列車進行多次檢修後,逐漸將群青色塗裝改為今日之深藍色,並將終點顯示器改為紅色LED[6]:64。2010年因配合月台高度提高工程,本型列車亦配合改造車門階梯,以符合一階化之目標,這次改造也是本型列車最後一次之改造[6]:65

內裝

本型列車引進初期使用如同年代公車(如1990年代臺北市公車)常見的拉環,座椅布顏色為橄欖綠,地板為黑色系,而後來拉環已改為同EMU500之樣式,座椅布顏色也更換為同EMU500使用之深綠,地板亦改為類似EMU500的綠色花紋地板(顏色比較深),靠近車門處設置立柱,天花板上亦有拉環,以容納大量乘客[6]:63,天花板中央處沿車長方向設有方格網,播音喇叭及空調回風口內藏於此,空調回風口處則稍微加寬,為本型車獨有之特徵。車廂間的貫通門採用雙扉對開式拉門,是台鐵唯一採此種貫通門設計的車型。

廣播系統

為預錄廣播,內容與資訊系統改造前的EMU500相同,主機位於駕駛室,到站前司機會按下主機上的廣播按鈕,缺點為操作上較為麻煩;廣播語言有中文、台語、客語及英文。

現況

軼事

2015年10月,在EMU400型電聯車退出營運之後,於台鐵七堵調車場當中停放的部分該型號電聯車被發現遭到塗鴉,由於調車場地形開闊且缺少監控設施,使得塗鴉者的身份無從查起,對此台鐵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案已經報警處理[9][10]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