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輝

(重定向自叶德辉

葉德輝(1864年—1927年4月11日),字煥彬,一字漁水,號郋園,一號直山,自署朱亭山民麗廔主人[1]:48因出過天花又稱葉麻子湖南湘潭人,籍貫江蘇吳縣(今蘇州市)。[1]:48為清末至中華民國初期的著名学者,也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守舊派——“翼教派”的領袖[2]

葉德輝
葉德輝


大清吏部主事
籍貫江蘇吳縣(今蘇州市
族裔漢族
字號煥彬,一字漁水,號郋園,一號直山
自署朱亭山民麗廔主人
出生同治三年(1864年)
 清朝湖南湘潭縣
逝世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11日(1927歲—04—11)(63歲))
 中華民國湖南長沙
出身
  • 光緒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進士出身

生平

葉德輝的父親叶雨村於太平天國時從江蘇吳縣遷居湖南長沙經商,為了應考科舉,葉家捐銀200兩取得湘潭縣籍。葉家世居於坡子街,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據《申報》在1913年報導,坡子街為葉氏父子營業的地方,葉父任本街團總。父歿,族人推舉葉德輝接替,並任全城商團團長。

葉德輝八歲入學,學習《四書》、《說文解字》、《資治通鑑》等古學。十七歲就讀岳麓書院,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舉人,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進士,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3],授吏部主事,但他到任不久,便以乞養為名,要求開缺回籍,從此不再任官。葉德輝曾與他的太老師王先謙一起反對維新變法,贊成復辟君主制。1915年8月,當籌安會發起討論改變國體,葉德輝即在湖南長沙組織籌安會分會,鼓吹恢復帝制[4]

1927年4月11日,湖南農工商學各界團體在長沙召開「農民協會公審大會」,以「封建餘孽、豪紳領袖」的罪名,將葉在瀏城橋門外的識字嶺槍決。然根據最新研究[誰說的?]認為,葉德輝是由受共产党控制的國民黨湖南省黨部授權成立特別法庭[5]判處死刑的。其子葉尚農寫給日人松崎柔甫的信(刊橋川時雄編「文字同盟」第5號)道出其父死因:

今將先父遇難被害各情節,涕泣陳之。先父於夏曆三月初七日晚六時,被農工界在家捕去,送押長沙縣署內。當即遍懇有力各要人,出為救援,均歸無效。初十日,由長沙縣轉送特別法庭,於下午三時提訊一次,所犯刑律,帝制嫌疑。四時,送往瀏陽門外識字嶺槍決。身受兩槍,一中頭部,一中心部,遂遭慘死。嗚呼,痛哉!是日,全家大小,恐被逮捕,均皆逃避,妻離子散,惶懼萬分。家中所有藏書,以及金石字畫、古銅遺稿、應用金銀珠玉、衣服器具等要件,均被彼等搶劫一空。家中僅存少數書籍、碑帖、書版,充為中山圖書館所有。現懇友人疏通,故未搬移他處。住宅充為館址,並設辦事處,管理有人,聞有散失。家藏宋元及善本書籍,計存無幾。現事仍未解嚴,棘人閤家大小,男女人丁,至今隱逸,逃往四方,仍未團聚。霎時家敗人亡,不知所犯何律。先嚴近撰《觀古堂藏書記》、年譜、詩稿、經學各書,均被沒充。刻在托友說項,不知能否發還。棘人遭此大故,現在流離失所,寢饋難安,神情恍怫,如若顛狂,一切苦衷,罄竹莫宣。知我如兄,其將何以教之,而將何以救之耶!棘人葉尚農泣血頓首夏曆七月十四日。[6][7][8]

成就與評價

  • 葉德輝精於版本目錄學、喜藏書、編書,以刻書聞名,他的名言是「老婆不借、書不借」,他在書裡都放春宮畫,據說可以避祝融,以防火災。曾編纂了《觀古堂書目叢刻》、《書林清話》、《古今夏時表》,並校刊《元朝秘史》,《書林清話》算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有系統的書籍史,用筆記體寫成,敘述唐宋以來刻板、活板、套色各種印刷方法。梁啟超曾評價《書林清話》「論刻書源流及掌故甚好。」
  • 史學家謝國楨在《叢書刊刻源流考》一文評價:「葉氏為湖南土豪,出入公門,魚肉鄉里,……論其人實無可取,然精於目錄之學,能於正經正史之外,別具獨裁,旁取史料,開後人治學之門徑。」
  • 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闭幕会(1968年10月)上,就德辉之死,说道:“这个保孔夫子、反对康有为的,此人叫葉德輝。后头顾孟馀问我,有这件事吗?我说有这件事,但是情况我不大清楚,因为我不在湖南。对于这种大知识分子不宜于杀。那个时候把叶德辉杀掉,我看是不那么妥当。”[9]

相關人物

著作

  • 《雙梅影闇叢書》

参考文献

引用

书籍

  • 杜邁之、張承宗,《葉德輝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