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尚新

吳尚新(1795年—1848年[1]),名麟,字勉之,號勵堂,尚新是官名,為清乾隆至道光時人,是臺南市吳園的主人和布袋式鹽田的創始者[2]

存放在臺南南門公園裡的吳尚新墓碑,相關文物在2017年時遷走。

生平

吳家開臺祖為吳國美,吳尚新之父吳春貴為其孫[3]。吳尚新從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開始執掌家業,而其父吳春貴於道光七年(1827年)逝世後[3],他正式繼承了主要從事配銷今臺南、嘉義地區的「吳恆記」食鹽販館而致富。在其父過世前,吳尚新在清道光四年(1824年)受臺灣知府鄧傳安之命,負責遷建毀於道光三年(1823年)曾文溪水患的第二代洲南鹽場到今嘉義縣布袋鎮新厝仔一帶。吳尚新在這次遷建工程中改良了原本鹽田的設計,在原本的「磚瓦埕」(結晶池)與「土埕」(小蒸發池)之外加上了「水埕」(大蒸發池)與「鹵缸」,因而使鹽產量增加[2]

完成洲南場遷建後,吳尚新的事業更為興隆,於道光九年(1829年)[3]收購其宅邸北側的何斌舊居改建為園林,即今之吳園[2]。他曾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參與捐款造一古鐘,獻給臺南北極殿[4]

其墓碑記載他於咸豐三年(1853年)十二月下葬[1]

吳尚新墓

土地糾紛

吳尚新墓原本位在今臺南市仁德區三甲子一帶,成大歷史系教授黃典權曾在1987年4月3日向內政部申請將吳尚新墓指定為古蹟,但最後並未指定[6]。1990年時發生土地糾紛,當時的地主朱森永要求拆墓還地[5]。據朱森永的說法,發生糾紛的四筆土地在日治時期的地主登記為「吳恆記」,二次大戰後因無人登記變成國有地,之後由蔡萬得繳清地價承領,輾轉變賣之後成為他的土地[5]。朱森永表示吳尚新墓已經開棺撿骨,應為空墓,故請求拆遷墳墓歸還土地[5]

吳家後代代表吳源慶、吳建德、吳彥雄等人則表示因為這千餘坪土地在日治時期是不用繳稅的墓地,所以日後並未向臺南縣政府登記,且表示他們未聽說臺南市郊數萬墳墓在「光復」後有人向政府登記,領有墳墓所有權狀的情形[5]。吳源慶等人並表示墳墓周邊一甲多的土地原本租給劉新變,1987年才賣給劉新變並在不動產買賣合約上言明不能侵犯吳家祖墳[5]。但劉新變等人明知墳墓的存在卻隱瞞,使政府將墳墓土地也放領給佃農,最後土地幾經轉賣後才到朱森永手上[5]

據當時的新聞報導,吳源慶等人表示要向臺南縣政府「據理力爭」,且循法律土地駁回朱森永的拆墓還地請求[5]。但最後吳家後代並未保住祖墳[6]

石碑文物

其後人整理墓園後,將墓碑與墓拱石構件於民國八十年(1991年)5月捐給臺南市政府,後來幾經輾轉之後安置於南門公園碑林[1]。但由於社區民眾屢屢陳情反映,該墓碑已於2017年遷移至隆田石質文物典藏庫進行妥善保存。

其他

  • 施瓊芳曾替他寫了〈中議大夫刑部員外郎吳公誌銘〉一文,收錄於《石蘭山館遺稿》[4]

註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