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年號列表

唐朝中國歷史上由漢族为主建立的、多民族统一的一个朝代,公元618年,高祖李淵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公元690年,武則天代唐稱帝,建立武周。公元705年,武則天退位,中宗繼位,恢復唐朝。到公元907年由朱溫建立的後梁取代為止,共歷時290年[1]

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年號為貞觀

唐朝延續著漢武帝時期以來的年號紀年法。唐朝的年號特點有四點:其一,逾年改元和當年改元併存。其二,年號數量多、改元頻繁,約佔中國年號總數的8.23%,是中國古代年號數量較多的朝代之一。其三,始創年號編制新方法,從前任帝王年號中各選取一字組合成新的年號,比如「貞元」便由「貞觀」「開元」各取一字組合而成。其四,出現重複使用的年號,比如高宗肅宗各自使用「上元」年號[2]

唐朝改元的原因,主要有新君即位、祥瑞、祭祀、祈福消災、重大政治事件等五類[3]。年號也反映了唐朝皇帝的思想內涵:例如武則天的光宅、永昌、天授、如意、神功,充滿了吉利祥瑞的語意;長壽、延載、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久視、長安,反映了武則天晚年渴望長壽的強烈心理[4]。唐朝亦有不少的人事物,在當代及後世以年號來冠名及命名,舉例有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都頗有成就的「貞觀之治」及「開元盛世[5],記錄太宗與大臣問答名言的《貞觀政要[6],因高宗泰山封禪而改名的「乾封縣[7],乾封年間鑄造的「乾封泉寶」[8]盧綸等10位詩人為代表的「大曆十才子[9]等等。

唐朝20多位皇帝當中,使用的年號最多、改元最為頻繁的是高宗和武則天;高宗在位33年,使用了14個年號;武則天稱帝15年,使用了14個年號[10],且幾乎每年更換一次,甚至有一年內更改兩次[4],如果把太后臨朝稱制期間計入,則使用了20個年號[11]。武則天還依照周曆更改正朔,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十二月為臘月,正月為一月,沿用到久視元年十月就恢復成舊正朔[4]。肅宗時也曾短暫改制,去年號,採帝王紀年,以子月為歲首;經歷了七個月後,恢復成年號紀年及正月為歲首的制度[12]

下表列出唐朝(包括武周)使用的76個年號,以及預定啟用但後來取消的通乾、永新2個年號。年號含義以段勇、何磊、王曉、劉新方四位學者的論文研究為主,無結論則以空白表示。各年號的使用時間出自劉昫舊唐書》、歐陽脩新唐書》以及司馬光資治通鑑》。

唐朝年號

唐朝年號
年號君主啟用日期
(西曆)
停用日期
(西曆)
使用年數改元原因年號含義備註來源
武德高祖
李淵
元年五月二十日
(618年6月18日)
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627年1月22日)
9年新君即位武,繼承;德,德政
接續繼承古聖賢王德政善政[13]
武德九年八月九日太宗繼位。[17][18][16][19]
貞觀太宗
李世民
元年正月初一日
(627年1月23日)
二十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650年2月6日)
23年新君即位貞,正常;觀,諦視
以正道示人,以正道示天下[20]
宋代避諱宋仁宗的名字,多稱「真觀」或「正觀」[21][22]
貞觀二十三年六月一日高宗繼位。
[17][19][23]
永徽高宗
李治
元年正月初一日
(650年2月7日)
七年正月初六日
(656年2月6日)
7年新君即位、祈福消災永,長;徽,善
永久長遠之善[24]
[17][23][25]
显庆元年正月初七日
(656年2月7日)
六年二月二十九日
(661年4月3日)
6年重大政治事件唐代避諱中宗的名字,多稱「明慶」或「光慶」[22][26][17][25][27]
龙朔元年二月三十日
(661年4月4日)
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664年2月1日)
3年祥瑞[28][27][30]
麟德元年正月初一日
(664年2月2日)
三年正月初四日
(666年2月13日)
3年祥瑞[28][30][31]
乾封元年正月初五日
(666年2月14日)
三年二月十一日
(668年3月28日)
3年祭祀[28][31][32]
總章元年二月十二日
(668年3月29日)
三年二月三十日
(670年3月26日)
3年重大政治事件[28][32][37]
咸亨元年三月初一日
(670年3月27日)
五年八月十四日
(674年9月19日)
5年祈福消災咸,皆悉;亨,嘉美
天地調和,萬物欣欣向榮[38]
[28][37][39]
上元元年八月十五日
(674年9月20日)
三年十一月初七日
(676年12月17日)
3年祈福消災期望上元天官的賜福[40][28][39][41]
儀鳳元年十一月初八日
(676年12月18日)
四年六月初二日
(679年7月14日)
4年祥瑞[28][41][43]
通乾未正式使用預定於儀鳳四年正月一日啟用,然而未及正式改元即被取消。[44][45][46]
調露元年六月初三日
(679年7月15日)
二年八月二十二日
(680年9月20日)
2年祈福消災[28][43][47]
永隆元年八月二十三日
(680年9月21日)
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681年11月14日)
2年重大政治事件唐代避諱玄宗的名字,多稱「永崇」[26][28][47][48]
開耀元年九月三十日
(681年11月15日)
二年二月十八日
(682年4月1日)
2年祈福消災[28][48][52]
永淳元年二月十九日
(682年4月2日)
二年十二月初三日
(683年12月26日)
2年重大政治事件[28][52][54]
弘道元年十二月初四日
(683年12月27日)
元年十二月三十日
(684年1月22日)
1年光宣道化,弘揚道教[56]弘道元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宗繼位。[28][54][59]
嗣聖中宗
李顯
元年正月初一日
(684年1月23日)
元年二月初六日
(684年2月26日)
1年新君即位[61][59][62]
文明睿宗
李旦
元年二月初七日
(684年2月27日)
元年九月初五日
(684年10月18日)
1年新君即位光照四方,君臨天下[64][61][62][65]
光宅元年九月初六日
(684年10月19日)
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685年2月8日)
1年《尚書·堯典》:「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典》。」[61][65][67]
垂拱元年正月初一日
(685年2月9日)
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689年1月26日)
4年帝王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68][61][67][69]
永昌元年正月初一日
(689年1月27日)
元年十月三十日
(689年12月17日)
1年祥瑞、祭祀、重大政治事件更改曆法,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一日為載初元年正月一日。[61][69][70]
載初元年正月初一日
(689年12月18日)
元年九月初八日
(690年10月15日)
1年祭祀、重大政治事件以子月為歲首。[61][70][71]
武周年號
年號君主啟用日期
(西曆)
停用日期
(西曆)
使用年數改元原因年號含義備註來源
天授則天帝
武曌
元年九月初九日
(690年10月16日)
三年三月二十九日
(692年4月21日)
3年新君即位上天授予君權[72]以子月為歲首,改國號為周。[61][71][73]
如意元年四月初一日
(692年4月22日)
元年九月初九日
(692年10月22日)
1年祈福消災對天授以來內外諸事均感如意[72]以子月為歲首。[61][73][74]
長壽元年九月初十日
(692年10月23日)
三年五月初十日
(694年6月8日)
3年祈福消災祈求健康長壽[72][76]以子月為歲首。[61][74][77]
延載元年五月十一日
(694年6月9日)
元年十月三十日
(694年11月22日)
1年延續武周皇祚[79]以子月為歲首。[61][77][80]
證聖元年正月初一日
(694年11月23日)
元年九月初八日
(695年10月21日)
1年重大政治事件佛教用語,意為證入聖果[82]以子月為歲首。[61][80][83]
天冊萬歲元年九月初九日
(695年10月22日)
二年臘月初十日
(696年1月19日)
2年仰仗佛法庇護,武周皇祚國運長久[82]以子月為歲首。[61][83][85]
萬歲登封元年臘月十一日
(696年1月20日)
元年三月三十日
(696年5月6日)
1年祭祀萬歲,武則天;登封,在嵩山舉行封禪[82]以子月為歲首。[61][85][86]
萬歲通天元年四月初一日


(696年5月7日)

二年九月初八日
(697年9月28日)
2年祭祀武則天祚求上天庇佑、風調雨順、社會安寧[89]以子月為歲首。[61][86][90]
神功元年九月初九日
(697年9月29日)
元年閏十月三十日
(697年12月19日)
1年重大政治事件平定契丹之亂係天助所致[92]以子月為歲首。[93][90][94]
聖曆元年正月初一日
(697年12月20日)
三年五月初四日
(700年5月26日)
3年祭祀永享太平盛世[95]以子月為歲首。[93][94][96]
久視元年五月初五日
(700年5月27日)
二年正月初二日
(701年2月14日)
2年祈福消災對長生長壽的追求與嚮往[97]久視元年十月起恢復以寅月為歲首[96][93][96][98]
大足元年正月初三日
(701年2月15日)
元年十月初二日
(701年11月6日)
1年祥瑞[93][98][100]
長安元年十月初三日
(701年11月7日)
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705年1月29日)
4年祈福消災削弱武氏勢力,鞏固太子地位,以達長治久安的目地[97][93][100][102]
神龍元年正月初一日
(705年1月30日)
三年九月初四日
(707年10月4日)
3年以神龍比喻自己是真龍天子[105]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五日中宗繼位。二月四日,復國號為唐。[93][102][107]
(續)唐朝年號
年號君主啟用日期
(西曆)
停用日期
(西曆)
使用年數改元原因年號含義備註來源
景龍中宗
李顯
元年九月初五日
(707年10月5日)
四年六月初三日
(710年7月4日)
4年[93][107][108]
唐隆殤帝
李重茂
元年六月初四日
(710年7月5日)
元年七月十九日
(710年8月18日)
1年新君即位、祈福消災唐代避諱玄宗的名字,多稱「唐元」、「唐興」或「唐安」[109]
唐隆元年六月七日殤帝繼位,六月二十四日睿宗繼位。
[93][108][110]
景雲睿宗
李旦
元年七月二十日
(710年8月19日)
三年正月十八日
(712年2月29日)
3年新君即位、祥瑞[93][110][111]
太極元年正月十九日
(712年3月1日)
元年五月初二日
(712年6月10日)
1年[93][111][112]
延和元年五月初三日
(712年6月11日)
元年八月初六日
(712年9月11日)
1年延和元年八月三日玄宗繼位。[93][112][114]
先天玄宗
李隆基
元年八月初七日
(712年9月12日)
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713年12月21日)
2年新君即位先天,先於天象
在天象尚未出現變化前,採取措施預防,則不違背天意,順乎人意[115]
[116][114][117]
開元元年十二月初一日
(713年12月22日)
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742年2月9日)
29年開闢新紀元[118][116][117][119]
天寶元年正月初一日
(742年2月10日)
十五載八月十五日
(756年9月13日)
15年祥瑞天,上天;寶,靈符
皇帝受命於天的符命之書[120]
天寶三年正月一日起改「年」為「載」。
天寶十五載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改元,在成都的玄宗得知太子己經繼位,於八月十六日退位為太上皇。
[116][119][121]
至德肅宗
李亨
元載七月十二日
(756年8月12日)
三載二月初四日
(758年3月17日)
3年新君即位稱「年」為「載」。[116][121][122]
乾元元年二月初五日
(758年3月18日)
三年閏四月十八日
(760年6月6日)
3年重大政治事件整頓乾坤、再造天下自許[118]乾元元年二月五日起復「載」為「年」。[116][122][124]
上元元年閏四月十九日
(760年6月7日)
二年九月二十日
(761年10月22日)
2年祈福消災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去年號,稱元年,以建子月為歲首。[116][124][126]
寶應元年四月十五日
(762年5月14日)
二年七月初十日
(763年8月23日)
2年祥瑞寶應元年四月十五日起恢復寅正,四月二十日代宗繼位。[116][130][131]
廣德代宗
李豫
元年七月十一日
(763年8月24日)
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765年1月25日)
2年新君即位廣先聖之德,施李唐之德政[133][116][131][134]
永泰元年正月初一日
(765年1月26日)
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766年12月17日)
2年祈福消災立大中之道[137][116][134][138]
大曆元年十一月十二日
(766年12月18日)
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780年2月10日)
14年大力革新,行匡救治世之法[137]大曆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德宗繼位。[116][138][140]
建中德宗
李适
元年正月初一日
(780年2月11日)
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784年1月26日)
4年新君即位[141][140][142]
興元元年正月初一日
(784年1月27日)
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785年2月13日)
1年重大政治事件[141][142][143]
貞元元年正月初一日
(785年2月14日)
二十一年八月初四日
(805年8月31日)
21年從年號「貞觀」「開元」各取一字[144]
貞正守一,致世太平[118]
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順宗繼位。[141][143][145]
永貞順宗
李誦
元年八月初五日
(805年9月1日)
二年正月初一日
(806年1月24日)
2年新君即位永,長;貞,正
長享正命[118]
永貞元年八月九日憲宗繼位。[141][145][146]
元和憲宗
李純
元年正月初二日
(806年1月25日)
十六年正月初二日
(821年2月7日)
16年新君即位元和十五年閏正月三日穆宗繼位。[141][146][149]
永新穆宗
李恒
啟用當天廢除於元和十五年二月五日啟用,但不久即被取消[150][151]
長慶元年正月初三日
(821年2月8日)
五年正月初六日
(825年1月28日)
5年新君即位、祈福消災長慶四年正月二十六日敬宗繼位。[141][149][154]
寶曆敬宗
李湛
元年正月初七日
(825年1月29日)
三年二月十二日
(827年3月13日)
3年新君即位寶曆二年十二月十二日文宗繼位。[141][154][155]
大和文宗
李昂
元年二月十三日
(827年3月14日)
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836年1月21日)
9年新君即位唐代文獻皆作「太和」[158][159][155][160]
開成元年正月初一日
(836年1月22日)
六年正月初八日
(841年2月3日)
6年開成五年正月十四日武宗繼位。[159][160][162][163]
會昌武宗
李炎
元年正月初九日
(841年2月4日)
七年正月十六日
(847年2月6日)
7年新君即位會昌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宣宗繼位。[159][163][168]
大中宣宗
李忱
元年正月十七日
(847年2月6日)
十四年十一月初一日
(860年12月16日)
14年新君即位大中十三年八月十三日懿宗繼位。[159][168][171][172]
咸通懿宗
李漼
元年十一月初二日
(860年12月17日)
十五年十一月初四日
(874年12月16日)
15年新君即位、祈福消災選自宣宗所制《泰邊陲樂曲詞》「海岳晏咸通」之句[174]
宣揚繼承皇位出自宣宗之意[175]
咸通十四年七月十九日僖宗繼位。[159][172][177][178]
乾符僖宗
李儇
元年十一月初五日
(874年12月17日)
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880年2月13日)
6年新君即位[179][178][180]
廣明元年正月初一日
(880年2月14日)
二年七月初十日
(881年8月8日)
2年[179][180][181]
中和元年七月十一日
(881年8月9日)
五年三月十三日
(885年4月1日)
5年重大政治事件[179][181][182]
光啟元年三月十四日
(885年4月2日)
四年二月二十一日
(888年4月6日)
4年重大政治事件希望開啟新紀元[183][179][182][184]
文德元年二月二十二日
(888年4月7日)
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889年2月3日)
1年重大政治事件文德元年三月八日昭宗繼位。[179][184][186]
龍紀昭宗
李曄
元年正月初一日
(889年2月4日)
元年十二月三十日
(890年1月24日)
1年新君即位[179][186][187]
大順元年正月初一日
(890年1月25日)
三年正月二十日
(892年2月21日)
3年祈福消災祈禱恢復有序的君臣關係[76][179][187][188]
景福正年正月二十一日
(892年2月22日)
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894年2月9日)
2年[179][188][190]
乾寧元年正月初一日
(894年2月10日)
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898年9月15日)
5年[179][190][191]
光化元年八月二十七日
(898年9月16日)
四年四月二十四日
(901年5月15日)
4年重大政治事件[179][191][192]
天復元年四月二十五日
(901年5月16日)
四年閏四月初十日
(904年5月27日)
4年祈福消災[179][192][198]
天祐元年閏四月十一日
(904年5月28日)
四年四月二十一日
(907年6月4日)
4年祈福消災祈求上天保佑即將滅亡的唐朝[201]天祐元年八月十五日哀帝李柷繼位,沿用天祐年號。
天祐四年三月二十七日哀帝禪位於朱溫;四月十八日朱溫稱帝,四月二十二日改年號為開平元年,建立後梁。
[179][198][202][203]

年號相關

類別名稱
歷史貞觀之治[5][204][205][206]永徽之政[207][208]神龍政變[209]唐隆政變[210]開元盛世[211][212][213]天寶之亂[214][215][216]永貞革新[217]永貞內禪[218]元和中興[219]甘露之變[220][221][222][223][224]會昌法難[225][226]大中之治[227]
人物貞觀十八學士[228]開元十八學士[229][230]開元三大士[231]大曆十才子[9][232]
文化開天詩壇[233]大曆詩風[234][235]大曆體[236]元和詩風(又稱元和詩壇[237][238][239]元和體[240]
古籍貞觀政要[241]、《永徽律[242]、《麟德曆》(又名《儀鳳曆》)[243]、《開元占經[244]、《開元廣濟方[245]、《開元雜報[246]、《開元禮[247]、《開元天寶遺事[248]、《開元釋教錄[249]、《開天傳信記》[250]、《貞元釋教錄[251]、《元和郡縣圖志[252]、《元和姓纂[253]、《白氏長慶集[254]、《會昌解頤錄》[255]
建築开元寺[256]
文物景雲鐘[257]長慶會盟碑[258]開成石經[259]唐中和銅鐘[260]
錢幣乾封泉寶[8]、乾元重寶[8]、大曆元寶[261]、建中通寶[261]、會昌開元[262]、咸通玄寶[263]
地域貞觀十道[264]開元十五道[264]
政區武德縣[265]武德縣[266]乾封縣[7]乾封縣[267]登封縣[268]天寶縣[269]至德縣[270]乾元縣[271]上元縣[272]興元府[273]寶應縣[274]永泰縣[275]大曆縣[276]乾符縣[277]

注釋

參考資料

參考書籍

  • 李兆洛. 歷代紀元編. 臺灣中華書局. 1970-03. 
  • 李志賢. 武則天的「改制」及其評價 歷史教學1998年第3期. 歷史教學社. 1998-03. ISSN 0457-6241. 
  • 陳垣. 二十史朔閏表. 中華書局. 1999-07. ISBN 7101008925. 
  • 徐俊.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11. ISBN 9787562222774. 
  • 程龍. 「萬歲通天」改元考 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3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 2002. ISSN 1002-7963. 
  • 李崇智. 中國歷代年號考(修訂本). 中華書局. 2004-12. ISBN 9787101090185. 
  • 段勇. 隋唐相關年號內涵考 雲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雲南師範大學. 2006-05. 
  • 何磊. 武周年號考析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3期. 洛陽理工學院. 2006-06. ISSN 1672-1306. 
  • 劉新方. 《周易》與唐代帝王年號關係考 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6期. 洛陽理工學院. 2009-12. ISSN 1674-5035. 
  • 陳靈海. 唐代改元小考 浙江學刊2012年第3期.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 2012-05. ISSN 1003-420X. 
  • 吳超. 「永新」年號使用時間考 西夏研究2013年第2期. 寧夏社會科學院. 2013-04. ISSN 1674-8077. 
  • 王曉. 唐代年號研究 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西南大學. 2015-03. 
  • 曹輝. 唐代年號縣名問題研究 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華中師範大學. 2017-05. 
  • 劉海波. 唐代宗改元考 安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 安慶師範大學. 2017-11. ISSN 1003-4730. 
  • 王壽南主編. 中國通史.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0-05. ISBN 9789571130354.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