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民

(重定向自善種人

種民,又叫善種人六朝道教術語,指積有善行,好慕仙術,在末世災劫之時,得蒙神仙、真君所救度的道治之民、奉道之人[1][2][3],在某些天師道教團中,則和「黃赤之術」(房中術)、「授(將軍)籙」的儀式有所聯繫[3]

道教天界三十六天有「四種民天」,位於無色界天之上,三清境之下,三災所不能及,即:大虛無上常融天、太釋玉隆騰勝天、龍變梵度天、太極平育賈奕天。

概要

「種民」乃天師道教團末劫濟度的核心觀念,並和六朝道教的「終末論」(eschatology)有密切關係[4][3]

在《老子想爾注》中,已有近似「種民」的概念,書中力倡「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的修道要求[4]

「天地像道,仁於諸善,不仁於諸惡;故煞萬物,......人當積善功,其精神與天通,設欲侵害者,天即救之。庸庸之人皆是芻狗之徒耳,精神不能通天。......精氣自然與天不親,生死之際,天不知也」。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張魯所頒行的〈大道家令戒〉中,稱災劫之時,「改心為善,行仁義,則善矣,可見太平,度脫厄難之中,為後世種民。雖有兵病水害之災,臨危無咎,故曰道也」。

「種民」一詞,不僅出現在《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在和天師道有關的作品,如《女青鬼律》(西晉末)、《洞淵神咒經》(東晉末)、《正一天師告趙昇口訣》(南北朝劉宋),以及北魏新天師道的《老君音誦戒經》都有所提及[3]

上清經系的《真誥》、《上清三天正法經》、《上清後聖道君列記》,靈寶經系的《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九天生神章經》中,更繼續援用此一概念[3]

東晉中期已存世的金闕帝君傳記—《上清後聖道君列紀》中,描繪了當時道教的災劫和救度意識:

「其後甲申之歲、已前已後,種善人,除殘民,疫水交其上,兵火繞其下,惡惡並滅, 凶凶皆没。好道陸隱, 善人登山,流濁奔蕩,御之鯨淵,都分别也。到壬辰之年三月六日,聖君來下,光臨於兆民矣」。

由於末世劫難即將在甲申之年來臨,在此時程之內,金闕帝君不僅必須精勤修行,同時還得選擇適合人選,授其道法,要他們協助自己從事「除妖存種」的工作。而所有成道者都必得祂的封賜,位列祂所率領的仙班, 一如傳記所言:「滅惡人已於水火,存慈善已為種民。學始者為仙使,得道者為仙官」[5]

甲申災劫之說,源自東晉末期社會上流傳的讖言,在甲申年將有大洪水,天地秩序大亂,八年後的壬辰年將由真君李弘出世,一統江山。

劉裕派的方士,將李弘講得像東漢時李氏輔佐劉氏中興漢室一樣,李弘將輔佐劉裕,進入太平盛世。實即為劉裕篡晉所製造的輿論[6][6]

小林正美指出[4]

「道教的終末論,認為在最近的將來這個地上世界要發生大災害,天崩地裂,所有的惡人全部會死滅,只有善人的種民才能生存下來,可在大災後地上將出現的新的太平之世中見到聖君。這終末論是由東晉中期前後上清派之人開始提倡的,種民、種人、種臣的觀念也是在那樣的終末論中才開始被使用。」

種民天

「四種民天」,又稱「聖弟子天」,「四民天」,「四梵天」,即常融天、騰勝天、梵度天、賈奕天。按《道教義樞》所說,為用斷習氣,「有欲善業」者所感生處,雖未登舉三清境,預種民者,皆無退轉[7]

法琳《辯正論》的記載,道教的《四見論》認為:「三界之外次四民天。所謂東華、南離、西靈、北真。行仁者生東華宮。行禮者生南離宮。行義者生西靈宮。行信者生北真宮」,當三界之內,大劫交時,有此四行者,堪為種民。王母迎之登上四天,為下民種。

參考文獻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