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状变晶

斑状变晶(英語:porphyroblast)是指在細粒基質的變質岩中,一種大型礦物晶體。通常是自面晶體,但形狀也可以部分或完全不規則。

石英片麻岩中的 鐵鋁榴石斑状变晶,長3 cm. 產地: 巴西
雲母片岩中的黑色石榴子斑状变晶,產地:希臘
岩石薄片:石榴子雲母片岩中的石榴子斑状变晶。顯示白和灰色的彎曲包裹體

變質泥岩中最常見的斑状变晶是石榴石十字石。如果變泥質岩有良好片狀結構(例如片岩)而基質是片狀雲母,斑状变晶更是脫穎而出[1]。類似斑状变晶是斑晶,它是火成岩中的大晶體。斑状变晶經常與残碎斑晶(porphyroclasts)混淆,它也是大的晶體,但比岩石的基質先生成。

如果斑状变晶中含有少量包裹體,則該礦物被描述為变嵌晶(poikiloblastic)。有時片狀基質會被斑状变晶包圍成包裹體。斑状变晶的生長,可在變質作用過程之中,之前或之後發生。研究斑状变晶生長與變形的關係,通常是查看其包裹體的形狀方向與基質紋理比較來評估[2]

一些石榴石斑状变晶含有彎曲的石英和其他礦物的包裹體,顯示出晶體的旋轉[3][4]。但是在變質過程中如何旋轉,一直是一個爭論問題。例如在“螺旋石榴石”中,其包裹體有彎曲尾巴,代表旋轉的軌跡。這是在生長過程中,石榴石斑状变晶受剪切而旋轉形成的[5]。然而,後來的研究導致了另一種形成模型,基質原就有微褶皺紋理,其方向相對外部參考框架,是保持不變的[6]。目前測試這兩種模型的研究報告,大多數支持後者的解釋[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