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政府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的定义

无政府主义自由意志主義是两种涵括广泛的意識形態,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当代影响,而两者的定义也都存在争议。秉持这两种思想的人总体倾向于多元化,但在某些方面又有统一性,再加上这两种意识形态具有许多不同的分支,学术上长期存在的争议及历史上各不相同的用法,使得人们很难精确地定义这两个词。

概述

总体上来说,“无政府主义”指的是一种反权威的社会主义运动[a]。然而,这个词的具体定义自传入中国以来就一直被学术界争论[1]。目前在中文中,词典对于“无政府主义”的定义也各有区别:

  • 中国大陆的《现代汉语词典》2016年第七版给出的定义为“(1)19世纪上半叶,以法国蒲鲁东、俄国巴枯宁等为代表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潮。否定在任何历史条件下的一切国家政权,反对任何组织、纪律和权威。(2)指革命队伍中,不服从组织纪律的思想和行为。”[2]
  • 中国大陆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给出的定义为“19世纪上半叶,欧洲出现的一种激进社会思潮,否定一切国家政权、权力和权威,主张个人绝对自由。”[3]
  • 中国大陆的《辞海》第7版给出的定义为“否定一切国家政权,反对一切权威的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潮。”[4]
  • 台湾的《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第六版给出的定义为“一種政治學說,主張廢除國家、政府及一切永久性的權威體制,代之以個人、團體、宗教,以及民族之間完全自律協調的合作,以建設平等與公正的社會。”[5]
  • 台湾的《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第六版另外对“无政府主义”的另一种译法“安那其主义”单独给出了定义,为“一種社會主義的哲學。主張廢止政府及永久性的權威,而代之以個人、團體、宗教、民族間完全自律的合作,建設平等、自由的社會。”[6]

除了“无政府主义”这一译法外,还有采用音译的“安那其主义”译法,鲁迅曾译作“无治主义”[7]。而与无政府主义有关的词中,最早在中文中出现的是用来形容无政府主义者的“鸭那鸡撕德党”和“无君党”[8]

历史

“自由意志主义的”(libertarian)一词出现于19世纪,用于指代支持自由意志的人。第一位将这个词带入政治领域,于1857年自称“自由意志主义者”的人是约瑟夫·迪亚契。一年后,他在纽约创办了无政府主义杂志《自由法语Le Libertaire》(法語:Le Libertaire直译:自由意志主义报)[9]。法国无政府主义者塞巴斯蒂安·富尔此后使用这个词区分无政府主义者与威权社会主义者[9]。尽管“自由意志主义”一词一直常被用做“无政府主义”的同义词,但随着新左翼马克思主义者(反对威权社会主义或先锋队的马克思主义者)、极端自由主义者(他们主力关注公民自由)等各种意识形态支持者皆开始使用这个词描述自己,该词的专有性已被削弱[9]。此外,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会把自身称作自由意志社会主义者,以避免跟无政府主义有关的负面意涵、强调自身跟社会主义的关系[9]

“无政府主义”一词在历史上一直被与混乱、暴力相连结[10]。19世纪末时,无政府主义者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注意到人们常常把“安那其”一词用作混乱和无秩序的代名词,不利于无政府主义的发展。尽管如此,他还是接受了这个词,就像荷兰的丐軍和法国的無套褲漢最后也接受了自己的称谓一般[11]

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在19世纪时,“无政府主义”一度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词,两者都被视为对社会政治秩序的威胁,尽管它们对国家的看法各不相同[12]

注释

引用

来源

词典

其他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