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城墙

日照城墙为旧日照县城城墙,位于今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境内东部偏北、东港区日照街道,现城墙与护城河均已不存。

清康熙十一年(1672)《日照县志》城郭图。
清光绪十二年(1886)《日照县志》城池图。
1970年5月原日照县城及周边地区卫星航拍。
原日照城墙东南隅,历史上此处曾建文昌阁,今日照市东港区市民广场东南。

历史

汉代曾在日照境内置海曲县、昆山县等,后废。北宋元祐二年(1087)置日照镇,属京东东路莒县,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升为日照县,历金元明清相继属山东东路莒州、山东益都路莒州、山东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山东莒州直隶州和沂州府等[1]

县城始筑于金代,原为土城,元前至元十七年(1280)邑人相士安增修,明正德七年(1512)署县事王伯安重修,有东、西二门,万历二十一年(1593)知县杜一岸砌以砖石。此外嘉靖三十六年(1557)知县张执中在城西筑土城三面,并设南、北、西三门,崇祯三年(1630)知县郑麟喻砌以砖石,并与旧城合而为一。清康熙十三年(1674)、五十一年(1712)、乾隆二十五年(1760)、嘉庆五年(1800)、咸丰十一年(1861)和光绪十一年(1885)多次重修[2]。近代以来城墙逐渐被拆除,护城河亦被填平[3]

建筑

日照城墙元前至元十七年(1280)时城周二里,高二丈余(约6.4米),万历二十一年(1593)增至二丈六尺(约8.32米),明崇祯三年(1630)两城合并后城周四里,略呈方形,设陆门四座,分别为东门永安门(今东港区政府院东墙外南端,海曲中路与华阳路交叉处偏东)、西门振武门(今海曲西路真诚大药房有限公司办公楼前稍西处)、南门朝阳门(今苏宁广场南侧)和北门拱极门(今正阳路北段日照市中医医院东北隅墙外),其中东门设瓮城(),两城合并前另有西门太平门,清康熙时建楼名太平楼(后圮,今日照百货大楼西侧附近,原西门外有太平桥,后亦在城内)[4],光绪年间在城东南隅新建文昌阁[5]。护城河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时宽、深均为一丈(约3.2米),清顺治九年(1652)均增至一丈二尺(约3.84米)[2][3]

城内东西大街即今海曲中路,北街即今正阳路(因1966年前尚存三座牌坊又名牌坊街)。城内主要建筑有县署(位于东门内,已不存,其址今为东港区政府)、典史署(位于县署东北,原为主簿署)、常平仓(原名监谷仓,又名西仓,位于馆驿巷西北)、东常平仓(位于县署东南,原为察院)[6]、奎峰书院(清道光年间新建,位于十字街太平桥南)[7]、城隍庙(位于县署西北)、火神庙(位于城隍庙西)、龙神祠(位于火神庙西北,原为盐义仓)、东岳庙(位于西门里)、普照寺(位于县署北)[8]等。原学宫(日照县学文庙)曾在城内县署西南,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改在城外东关,但教谕署和训导署仍在城内(分别位于县署西南和南门内街东)[9]

此外城内曾有明代进士坊(位于县署西,为进士陈达立)、柱史坊、双凤齐鸣坊(均位于县署东,为举人齐宗贤、进士齐宗道立)、文英坊、恩褒坊(均位于北门里,前者为举人申安立,后者为奉政大夫申克敏立)、锡命纶恩坊(位于南门里,为文林郎申怀暨奉直大夫申其学立)、贞同天地坊(位于十字街,为申祯妻金氏立)和清代四世一品坊(位于北门里,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为李应廌家族而立)等多座牌坊[10][11],今均已不存。  

参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