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学政署

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江苏学政署又名江苏学使署督学察院等,为明代南直隶下江提学御史和清代江苏学政驻节地,同时也是常州府所辖八县的科举院试场所,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江阴市澄江街道人民中路中山公园内,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废除科举后裁撤,前后共历时292年和124任学政(含连二任者1人,三任者1人)。其建筑规模宏大,号称“江南官署之冠”,原主体建筑今仅存仪门。

江苏学政节署仪门

文保碑,2016年10月
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人民中路120号原老政府内
分类古建筑
时代清代
编号不详
登录1992年9月

历史

明代正统元年(1436年)于各省以按察使副使或佥事任督学之事,称为提督学道,北直隶南直隶则特设提学御史,为主管各省学校教育和考试的官员。因南直隶所辖地域广阔,巡视不便,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又分为上下江提学御史[1][注 1],其中下江提学御史督学江苏地区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淮安、扬州六府及徐州一州,首任为王以宁。清沿明制,各省仍设提督学道,最初将上下江提督学道合二为一,雍正三年(1725年)再次分开,分设江苏学道和安徽学道,雍正四年(1726年)改称提督学政[2],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废止,次年裁撤。

通常各省学政驻节于省城,到各府州开考时由地方官员临时筹备行辕。明代南直隶提学御史原驻节地为南京句容县,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后仍为上江提学御史驻节地,而下江提学御史驻节地则新设于常州府江阴县。至清代,江苏学政署成为驻地不在省城的三处省级学政官署之一(分别为江苏学政驻江阴县、安徽学政驻太平府、陕西学政驻三原县[3][注 2]。据明代孙慎行《新建督学察院记》和清代童华《重建江苏学政节署记》分析认为,选择江阴作为江苏学政驻节地的理由为其“地僻且道里均”[4],即首先江阴地处偏僻,便于为士子应试提供较为宁静的环境,其次江阴地理位置适宜,与江苏学政的督学区域,尤其是苏南地区的苏、松、常、镇四府路程大致均等,自苏北地区的淮、扬二府及徐州渡江也极为便利[5]

学政署选址于江阴城中偏北,城内大街虹桥东首,其地宋初属孙氏万春园,后东半部分属广福寺,西半部分则在明嘉靖年间为季氏清机园[6][7]。明初为镇守江阴的吴良所建的吴侯官署,弘治年间又改为巡抚行台[8]。至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首任下江提学御史王以宁移文江阴知县许达道,将巡抚行台加以整修扩建为学政署,并利用后部的清机园遗址建后花园,其后明代崇祯、清代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年间均有增扩建。咸丰十年(1860年)学政署毁于太平天国战乱,期间江苏学政一度暂驻淮安试院与泰州民舍,常州府院试亦改在龙城书院,同治四年至七年(1865-1868)重建[9][10]

辛亥革命后,学政署被改为江阴县政府,其后花园则与原万春园东半部分合而为一,改为对公众开放的公园,并以园中万寿山而得名为寿山公园。1912年10月,孙中山视察江阴黄山炮台,并在城内桐梓堂发表演说,号召“让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江阴民众在寿山公园内建孙中山先生纪念塔,遂于1930年改园名为中山公园[7]。至1998年7月,江阴市政府自学政署原址迁出[11]。2002年,江阴市政府投资近5000万元重建中山公园,更名为江苏学政衙署遗址公园,成为一座敞开式的、集市民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园林[12]

明崇祯十三年(1640)《江阴县志》城池图,学政署位于连接东门和北门的大街中段,图上标为“学院”
清道光二十年(1840)《江阴县志》江阴县城隍图,学政署图上标为“学宪署”
清道光二十年(1840)《江阴县志》学使署图,图中详细绘出了后花园
清光绪四年(1878)《江阴县志》学使署图,与左图相比,主要建筑均已为毁后重建,但后花园未重建[13]

建筑

学政署北依万寿山,西连雪浪湖,东接广福寺,南临大街,其规制宏敞,屋宇众多,被誉为“江南官署之冠”[14]。按清代同治时所重建的规模,其主要建筑以前堂后宅为基本布局,前后共七进,前为广场,上有影壁、东西辕门、东西鼓亭和旗杆两根,旗上书以“钦命江苏督学部院”,其后前堂部分依次为头门五间(头门前东为舍人厅、西为号吏房,各五间)、仪门五间(仪门前东为土地祠、西为执事房,各三间)、龙门三间、大堂五间(大堂前出抱厦三间,前院内有东西文场各十二间,亦称考棚,即常州府院试场所)和川堂,后宅部分依次为崇素堂三间、燕喜堂五间和佳荫楼五间两层[15],西北为后花园。

署内设有书房、承差、号房和舍人四个主要部门,其中书房负责掌管各府州院考档案,承差负责呈送学政奏摺进京及其他差遣,号房负责管理进出公文,舍人负责掌管传达事项,其人事为世袭,例如书房由王、谢、陈、杨、鲁、周六姓八家所世袭[16]

学政署的大堂、东西文场等主体建筑已于1960年后陆续拆除,现存遗迹包括仪门、雪浪湖、墨华榭碑和后花园等[16],此外存有清康熙十六年(1677)《重修江阴县督学察院记》碑、道光十九年(1839)《增修江阴考棚碑记》和光绪元年(1875)《增建江阴考棚记》三块碑刻。

鼓亭遗址
头门遗址,现其上建有“天开文运”牌坊,对联为“文章有神浩气贯长江南北,风雨不动欢颜开广厦万千”
仪门,面阔五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
仪门梁架
龙门遗址
大堂遗址
清康熙十六年(1677)《重修江阴县督学察院记》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