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城墙

海盐城墙为海盐县城城墙,位于今中華人民共和国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武原街道,现仅存东门靖海门两侧墙段,长约70米。

海盐城墙遗址

靖海门内侧,2015年3月
海盐县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武原街道东门村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不详
认定时间2001年7月

历史

海盐县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县,属会稽郡,建县后四迁县治,最初设于华亭乡(今属松江区),秦末地陷为柘湖,其后迁武原乡(今平湖市东门外),东汉永建时又陷为当湖,继而南迁齐景乡故邑山,东晋咸康七年(341)又迁海盐乡吴御越城(又名马嗥城[1]),唐开元五年(717)再迁至吴御越城西北一百步今址,位于海盐县境中东部,东临杭州湾。明洪武十七年(1384)始筑砖石城墙,其后不断翻修加固[2][3]

抗战时期县城遭日军多次炮击和轰炸,城墙损毁严重,城内90%以上房屋被毁[4]。现城墙仅存东门靖海门两侧一段长约70米的遗址,2011年修缮并重建靖海门,修缮完工后的城墙总长约80米,宽12至15米[5]

明天启四年(1624)《海盐县图经》县城图,清乾隆十三年(1748)重刊本
清乾隆十三年(1748)《海盐县续图经》海盐全城图
清光绪三年(1877)《海盐县志》县城图
1969年12月原海盐县城及周边地区卫星航拍

规划

海盐城墙呈椭圆形,东西宽,南北狭,城周九里三十五步(约5240米),高二丈五尺(约8米),设城门四座、水门三座、敌台十八座,四座城门分别为东门靖海门、西门望吴门、南门来薰门和北门镇朔门,各门均设有瓮城(明嘉靖时增筑)[2],门外设吊桥(其中北门外设有两座,其它均为一座),东门外距海仅半里,故不设水门,沿海筑有海塘,内为备塘河白洋河。护城河周一千三百四十丈(约4288米),深一丈二尺(约3.8米),宽六丈九尺(约22米)[6]

宋代城内被划分为十,各坊名均以“海”字起始,元代仍为十坊,但名称与宋代有所不同。明洪武初年改设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a],城外为四厢。民国二十三年(1934)城内属建制镇中北镇,三十四年(1945)与城外的西南镇合并为武原镇[7],2010年撤销武原镇并设立武原街道。

贯通东西两座城门的大街为城内主街(今海滨路),南与市河并行,主街南侧有六条小巷与之相通,北侧有九条,各巷间再以子巷相通[8]。城外东多渔场,南多菜园,西、北多市肆,又以西门外至天宁寺的一段最为繁盛[9]

原城内主要建筑有海盐县署、海宁卫署、海盐学宫(海盐县儒学)、蔚文书院、便民仓和资圣寺等,历经抗战与旧城改造(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10])现均已无存,今城内古迹仅存绮园(冯宅)及城西杨家弄一带的少量民居。县署原设于东门内二十二步,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改作海宁卫署,并改设县署于东侧原按察司行署址,距东门十二步[11]。学宫在县署西南二十五步,宋代始建于县东,后迁县东南,南宋乾道二年(1166)再迁至今址[12],采用东庙西学的格局(图)。

图集

光绪《海盐县志》县署图,其址今为海滨公园
光绪《海盐县志》学宫图
光绪《海盐县志》蔚文书院图,抗战时被焚毁,其址今为核电会堂[13]
海盐市河及市河东闸
海盐城东钱塘江河口湾及明代鱼鳞石塘

注释

参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