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嘴龍屬

(重定向自狼嘴龙

狼嘴龍屬學名Lycorhinus)又名狼鼻龍萊克龍,是鳥臀目畸齒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南非開普省的艾略特組(Elliot Formation)上層,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早期的赫唐階錫內穆階

狼嘴龙属
化石时期:早侏羅紀,197 Ma
狼嘴龙下颚化石
科学分类 编辑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鸟臀目 Ornithischia
科:畸齒龍科 Heterodontosauridae
属:狼嘴龙属 Lycorhinus
Haughton, 1924
模式種
狭齿狼嘴龙
Lycorhinus augustidens

Haughton, 1924
異名

正模標本(編號SAM 3606)是由M. Ricono博士所發現,化石包含了齒骨上頜骨。在1924年,Sidney Haughton替這些化石命名為狹齒狼嘴龍Lycorhinus augustidens)。屬名意為「的鼻端」,意指其外形類似狼;種名意為「狹隘的牙齒」。因為擁有類似犬齒的牙齒,最初被誤會屬於犬齒獸亞目,但牠們的下頜是由多塊骨頭組成,證明牠們是一種爬行動物[1]

過去有三個種被歸類於狼嘴龍,例如羅伯特·布魯姆(Robert Broom)命名的L. parvidens;而Richard A. Thulborn在1970年將塔克畸齒龍改歸類於狼嘴龍的一種[2],但這兩種並沒有被廣泛接受[3]。Richard A. Thulborn在1974年命名的伴侶狼嘴龍(L. consors),在隔年被詹姆斯·霍普森(James Hopson)建立為醒龍屬[4]

在1975年命名的羊毛龍Lanasaurus),是一個頜部骨頭[5],被認為是狼嘴龍的異名[6]。牠們是小型的草食性恐龍,身長約1.2公尺,大小接近畸齒龍,並擁有長的犬齒。研究人員根據羊毛龍的特徵,間接發現狼鼻龍是畸齒龍的近親。在1962年,Alfred Walter Crompton提出牠們屬於鳥臀目恐龍。Richard A. Thulborn曾在1971年建立狼嘴龍科(Lycorhinidae)[7]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提出狼嘴龍科的範圍與畸齒龍科相同。

羊毛龍

在1975年,Christopher Gow將發現於相同地層的化石,命名為鑿齒羊毛龍Lanasaurus scalpridens)。屬名意為「羊毛蜥蜴」,是以古生物學家Alfred Walter Crompton的羊毛狀鬍鬚為名;種名在拉丁文意為「鑿子牙齒」。正模標本(編號BP/1/4244)包含:部份下頜骨頭、上頜骨,發現於自由邦省的艾略特組。每第三顆牙齒是新生長牙齒,呈現出牙齒會生長、替換的跡象[8]

Christopher Gow本人之後提出,羊毛龍的化石其實只是狼嘴龍的一個標本[9]。目前包含大衛·諾曼(David Norman)在內的許多科學家,也認同兩者是相同動物[10][11][12][13]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