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类学

生物學學科
(重定向自生物分類學家


生物分類學(英語:biotaxonomy)簡稱分類学taxonomy),是关于生物个体的鉴定(identification)、归类(classification)和命名(nomenclature)的原理和方法的学科;此三要件间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分類學範圍包括:研究生物类群间的异同程度,阐明生物间的亲缘关系、演化过程和发展规律。[1]

要將生物分類,首先要知道生物與非生物的定義,但是我們似乎沒有辦法準確定義,以病毒來說,雖然可在其他生物體內寄生並複製,但在生物體外卻沒有一般生物的特徵如製造或攝取營養,生殖等現象。又如引起瘋牛病朊粒(prion)可以造成感染卻無DNA成分,一直以來,DNA被視為生命遺傳物質,經由與RNA轉錄轉譯過程,形成蛋白質,再進一步形成組成細胞的各個部分,如細胞膜胞器等,而細胞則是我們長久以來所認為組成生命體的最小單位。

生物命名规范

关于如何为生物命名的原则有很多国际协议,例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简称ICBN)、《国际动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简称ICZN)以及《国际细菌命名法规英语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简称ICNB)。第四版的生物命名法规(BioCode)草案在2000年出版,它试图在5个领域标准化命名,但现在还没有被正式采纳。《国际病毒命名和分类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Virus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简称ICVCN)是属于生物命名法规的。

生物分界(kingdom)和域(domain)

传统上,生物分为五界(kingdom),

Copeland提出过四界说:

也有人使用三域系統说。这种分类方法是依據细胞是否有以及细胞膜细胞壁的差异。

另有一些不属于上述所有分类的介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生命形式,即只能寄生于细胞内的病毒,而它们在细胞外并不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形式。

卡尔·林奈
1735[2]
恩斯特·海克尔
1866[3]
埃德·查頓英语Édouard Chatton
1925[4]
赫伯特·科普蘭英语Herbert Copeland
1938[5]
罗伯特·魏泰克
1969[6]
卡尔·乌斯 et al.
1990[7]
湯瑪斯·卡弗利爾-史密斯
1998[8]
2 界3 界2域系統英语two-empire system界 (生物)界 (生物)三域系統界 (生物)
(未論述)原生生物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细菌细菌
古菌
真核生物原生生物原生生物真核生物原生動物
色藻界
植物植物植物植物植物
真菌真菌
动物动物动物动物动物

分类表

生物分類總表

这个列表以NCBI Taxonom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上的分類爲基礎。

生物詳細分類表

古菌域

包含嗜鹽菌、一些超嗜熱菌、嗜酸菌等。

細菌域

包含放線菌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等。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包含綠藻輪藻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等。

真菌/後生動物組

真菌/後生動物組除動物界和真菌外,還包含領鞭毛蟲、魚醉菌等。

動物界

即“後生動物”組。

真菌界

包括子囊菌擔子菌接合菌壺菌、聚合菌和微孢子蟲

其餘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真核藻類

真核生物除動物植物真菌三界之外統稱原生生物,爲併系群

註:以上真核生物列表不完全,尚包括有其他一些未歸類原生生物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