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節

盂蘭節,或稱佛歡喜日僧自恣日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a],是中國佛教的節日。這節是在三個月結夏安居的最後一天(農曆七月十五)供養這些參與的修行人,以其修行成就的大功大德迴向,能解救過往的祖先、累世的父母親屬亡靈超脫苦痛。在古摩揭陀國佛世時及現今的南傳佛教並沒有此節。

北京广化寺的盂蘭盆節法會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盂蘭盆節法會
香港的盂蘭文化節

盂蘭節正日有二說︰一為農曆七月十五日,二為七月十四日。在廣東香港澳門乃至華南地區的一些人以七月十四日為正日;而由於盂蘭節與道教的中元節同屬「鬼節」,故七月十五為正日之說並行。

盂蘭節為中國漢傳佛教的重要節日,僧侶於這天集會,無分彼此,可互相提出意見和看法,從而作自我改善。因此,佛家又稱為「僧自恣日」或「佛歡喜日」。「盂蘭」的梵文是「avalambana」,意思為「救倒懸」,指解救正在受苦的餓鬼[2]

燒街衣

香港澳門常見的活動是燒街衣,最好在農曆七月初一至十四日,日間也可以燒街衣的。[3]

盂蘭節典故

佛欢喜日

依照舊時佛教的制度,僧侣每逢雨季时,会集合在一起修行,稱為結夏安居南傳佛教此節日開始於佛曆中的第11次滿月後,大約相當於陽曆的十月,稱為供僧衣節。由於中國的氣候與印度不同,漢傳佛教的結夏安居就改為農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经过三个月的修行精进后,僧侶向佛陀报告修行成果,佛陀为此感到欢喜和欣慰,所以七月十五日這天稱為佛欢喜日僧自恣日[4]漢傳佛教徒會在這天以盂蘭盆供奉三宝,濟度六道苦难眾生,以功德回向累世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传扬孝亲的美德。[4][5][6]

目連救母

根據漢傳《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喚目犍连(簡稱目連),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稱,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以神通看到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目连大声向釋迦牟尼佛哭救[7]。佛陀告訴他,必須於七月十五僧自恣日时,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集合眾僧的力量,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8]。目連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9]。南傳佛教巴利聖典沒有這故事。

佛家盂蘭盆法會

盂蘭盆法會是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10]

佛陀的時代,印度婆羅門就會為逝去的亡者舉辦供養會(巴利語:Saddha,梵語:Śrāddha英语Śrāddha[11]。而在中國,《盂蘭盆經》傳入後,由於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歷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12][13],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時期,法會活動呈現興盛,官民共樂[14]

參看

注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