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佬客

是指不使用客家語而使用閩南語的客家人。
(重定向自福佬客家人

福佬客臺語白話字臺羅拼音方案:hok(hô/ho̍h)-ló-kheh,四縣腔台灣客家語拼音方案:hog loˋ hagˋ),俗稱「客底」,由林衡道首次提出,指放棄客家話而改用臺語,被閩南化的客家人後裔。在臺灣人口的統計中,可能有數十萬人以上,而調查中,多數會依其本人的意願,列為臺灣閩南人。年輕一輩的福佬客,以國語臺語為主要使用語言,可能多亦以臺灣閩南人自居。也有非常少數的人,原本是臺灣閩南人,因定居客家庄,後代逐漸受到客家文化影響的客福佬

福佬客
Hô-ló-kheh
總人口
數十萬人
分佈地區
臺灣
語言
中華民國國語 · 臺語
宗教信仰
臺灣民間信仰 · 道教 · 佛教
相关族群
臺灣閩南人 · 臺灣客家人 · 臺灣原住民族

簡介

「福佬客」一詞為學者林衡道提出,用以命名當時臺灣彰化縣一群自稱有「客底」,卻使用臺語的民眾。臺灣清治時期中國大陸渡海來臺的移民,不少為福建汀州、漳州及廣東嘉應州潮州惠州客家人。但由於閩南人優勢人口的關係,許多客家人已經徹底閩南化,不再使用客家話,而改用臺語,也完全融合於閩南族群。

林衡道在〈員林附近福佬客村落〉[1]首先提出「福佬客」這個名詞,他從祖籍、習俗、語言等方面觀察,發現彰化員林一帶的許多居民應為客家後裔,定義為被臺灣閩南人同化的客家人,稱之為「福佬客」。許多姓氏家族的堂號都是客家的,與客家淵源極深。員林福佬客的語言已經完成語言轉換,僅殘留少數潮州話客家話詞彙(如地名與親屬稱謂),是具有潮州話和客家話風格的偏漳腔臺語,鄰近的永靖鄉亦然[2]

舉例來說:清初平埔原住民岸裡社的首任通事張達京,其兄弟有張達朝、張達標等著名的墾戶首領,皆為廣東省潮州府大埔縣的客家人,但現在該家後代,如豐原張家、石岡金星村張家等,皆僅使用臺語,不諳台灣客家話,且自認為鶴老人。可說是福佬客的一個例證。另例為分佈於臺中西屯一帶的張廖姓,係詔安客家人之後,然今日該區完全是臺語的使用地區。

分布

據學者相關研究,南投縣國姓鄉[3]彰化縣員林市[4]永靖鄉[5]埔心鄉雲林縣崙背鄉二崙鄉[6]新北市三芝區[7]高雄市六龜區甲仙區[8]屏東縣高樹鄉[9]恆春半島蔡英文家族都有福佬客的分佈[10][11]

名人

臺灣著名的福佬客人物:

討論

關於「福佬客」一詞的使用,2012年12月,池永歆與謝錦綉在《發現客家:嘉義沿山地區客家文化群體研究》一書中認為:「『福佬客』一詞,在本質上是由閩南系臺灣人的觀點,來命名已不會講客語、改以閩南系臺語交談的他者(客家文化群體),實難擺脫族群偏見之嫌。」抑且他們指出,在其所從事之田野調查中,這群被稱作「福佬客」的人,雖然已不使用客家語,而改以臺語來作為日常的使用語言。但是,這群人是「依舊保有許多客家傳統」。因此,池與謝質疑:「是否能以他們已不會講客語,就稱已被閩南化,而稱為福佬客呢?」[34]除此之外,池與謝更指出:「就文化地理現象來說,語言雖常被刻劃為族群間認同或凝聚的要素,但卻僅是文化要素中的一個。特意強調福佬客是被閩南化的客家人,似乎無形中論及臺灣的閩南系文化群體具有一原型的文化,以供這群『福佬客』模仿、學習,因此被同化。」他們在引用唐·米丘英语Don Mitchell (geographer)的論點上,表示該類文化觀點被「批判為『超有機的』(super-organic)行動者;亦即,文化不僅被整體地看待,而且被當為單一的存在者,被當作高於並獨立於社會個體的結構,如同文化區域變得輕易地被等同於單一的行動者,而沒有內在的分化過程一般。」他們亦表示,該類文化觀點「已被新文化地理學所摒棄與批判」。[35]

注释

參考資料

參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