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

D大调第3號交響曲,作品29,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本曲又名《波蘭》,原因是最後一個樂章是以波蘭舞曲的節奏所寫成[a]

在柴可夫斯基的七首已完成的交響曲中,第3號交響曲是唯一以大調所寫成,同時亦是唯一以五個樂章所組成。在第一、第三樂章中間,加入了具德國風格(alla tedesca)[b]的樂章。

創作歷程

本曲創作的時間相當有限,於1875年6月5日開始,8月12日便告完成。創作期間,他正在友人希洛夫斯基(Vladimir Shilovsky)位於霧索瓦英语Usovo, Tambov Oblast的家中,樂曲亦是題獻給希氏。這個時期的柴氏似乎因暑假而特別感到放鬆,在信中表示:「我創作得很從容⋯⋯我沒有工作很久,反而是走路走了很多。」其愉悅的心情,也反映在此作的樂思當中[1]

首演

作品首演於西曆1875年11月19日在莫斯科舉行,由尼古萊·魯賓斯坦指揮。及後又於1876年1月24日在聖彼得堡公演,由納帕拉尼克(Eduard Nápravník)指揮。國外首演則遲至1879年2月8日於美國紐約完成。大致說來,作曲家對莫斯科首演的成果尚可接受:「我對於第一樂章以及兩個詼諧曲樂章都還算滿意,當中第二個協奏曲樂章屬於較困難的,如果有更多的排練時間,理應可以表現得更好。」(11月24日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2]

第3號交響曲在各地演出的迴響皆佳,但媒體的報導甚少。在出版前,柴氏僅對第五樂章稍作刪修,是其所有交響曲作品中罕見的現象。

出版

本曲的管弦樂部分於1876年12月付梓(于爾根松英语P. Jurgenson),一個月之後總譜也完成出版。

分析

配器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3 2 2 2—4 2 3 1—tmp—str"[3]

結構

第一樂章

引子:葬禮進行曲的節奏,稍快的中板(tempo di marcia funebre,moderato assai)-快板(allegro)

第二樂章

具德國風格(alla tedesca),中速而樸實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e semplice)

第三樂章

悲傷的行板(andante elegiaco),此樂章由各聲部接替演奏、接連不斷的長音,與第2號交響曲第三樂章相仿。

第四樂章

諧謔曲,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o),中段主題則取自柴氏本人的清唱劇作品[c]

第五樂章

波蘭舞曲,熱情的快板(tempo di polacca:allegro con fuoco),奏鳴曲式

評價

和前兩首旋律導向的交響曲不同,第3號交響曲在作曲技法上更為嚴謹,遵循著古典主義的結構與規範。另有論者認為,柴氏第3號交響曲受到舒曼《萊茵》交響曲德语3. Sinfonie (Schumann)影響甚多,兩曲皆是五樂章形式,其音樂亦是抑鬱中帶有樂觀[1][d]

作曲家策扎尔·居伊對此曲的第四、第五樂章評價較低,認為前者欠缺實質內容,後者則太過薄弱。不過,對於前三個樂章的評價則相當高[2]

注釋

參考資料

參照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