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鹽隆田儲運站

历史建筑

臺鹽隆田儲運站位於臺灣臺南市官田區隆田車站旁,過去是儲放七股鹽場北門鹽場所生產之鹽的地方,於民國93年(2004年)9月22日公告為歷史建築[1]。該建築群曾作為臺大考古隊隆田工作站,而原本的臺鹽辦公廳則設立「隆田考古展示室」[2]。民國107年(2018年)在此成立「臺南考古中心」,並將與鄰近的部分台鐵倉庫及台糖倉庫,規劃為一帶狀園區[3]。2022年經過整修之後,於此處成立「隆田chacha文化資產教育園區」,在該年1月15日至23日試營運,隨後在1月28日正式收費營運[4]

臺鹽隆田儲運站
鹽倉群(北往南拍攝)
位置 臺灣臺南市官田區隆田里新生街43、45、47號
建成时间中華民國 民國47年(1958年)起
類型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產業設施
评定时间2004年9月20日
詳細登錄資料


沿革

臺大考古隊隆田工作站

臺鹽隆田儲運站由臺鹽辦公廳、臺鹽宿舍、防空洞以及六座鹽倉等建築組成,其分別命名為「隆甲倉」、「隆乙倉」、「隆丙倉」、「隆丁倉」與「隆戊倉」,分別建於1958年11月、1956年2月、1969年2月與1973年2月[2]。儲運站位在臺鐵縱貫線西邊,鹽倉則分成兩列成南北向排列,其中隆甲倉與隆乙倉位在較接近鐵路的那一列,隆丙倉與隆丁倉則位在較遠的那一列[2]

二次大戰結束後,臺灣製鹽總廠為了鹽產的鐵路轉運,從1958年起開始在新營與隆田車站設置鹽倉,其中新營鹽倉是負責存放布袋鹽場從糖鐵布袋線所運來的鹽,而隆田鹽倉則負責存放七股鹽場北門鹽場的鹽[2]。七股鹽場的鹽是經由糖鐵隆田線運到隆田鹽倉,而北門鹽場的鹽則是先用臺車或牛車運到二重港,再從糖鐵北門線轉隆田線運到鹽倉[2]。儲運站的鹽倉曾分別於1964年、1968年、1970年與1980年時進行整修[2]

而後由於1970年代後公路運輸取代鐵路運輸,隆田運銷處在1982年撤銷,業務轉由新營運銷處處理,相關建築因而閒置[2]。後來臺大考古隊在2006年進行石橋遺址的搶修時,跟臺南縣政府商借並耗資新臺幣400萬元整修成工作站,之後在2008年擴充成考古工作與資料展示館,並於2018年3月在此成立臺南考古中心。

建築

儲運站位於隆田車站西南,建築群由辦公室、宿舍、鹽倉及防空洞組成,其中宿舍位在辦公廳後面,鹽倉在宿舍東南,防空洞則在宿舍到鹽倉的途中。六座鹽倉均為造,屋頂樑柱採用臺灣檜木為建材[2]

由於儲運站的六座鹽倉並非同時建造,其規模大小與外觀也有差異。其中四座有取名之鹽倉的面積和容量見下表[2]

鹽倉佔地面積
(平方公尺)
儲鹽容量
(公噸)
隆甲倉197300
隆乙倉264400
隆丙倉253380
隆丁倉22534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