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苳入石榴

臺南府城特有的木作工藝

茄苳入石榴臺灣話ka-tang li̍p tsio̍h-liú) ,又稱茄苳入石柳異木鑲嵌,為臺南府城特有的木作工藝[1]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茄苳入石榴供桌

特色

臺南市(舊稱府城)的木雕工藝興盛,以粧佛為主,流派可分為漳州泉州福州等派,亦有各式鑿花、小木、大木之專業匠師,其中「茄苳入石榴」技術,屬於臺南府城特有之木作工藝。早期的木雕師傅多集中在咾咕石街(今信義街)及兌悅門四周(信義街與文賢交叉口),全盛時期,附近一半左右的商店及住戶都是從事木雕工藝[2]

所謂「茄苳入石榴」[3][4],又稱「異木鑲嵌」,乃是利用茄苳石榴(亦作石柳)兩種木材,藉由木材的質地軟硬及色澤不同,結合雕刻及鑲嵌的技術[5]。「茄苳入石榴」的作工費時,但是成品精美細緻,長年受到收藏家的喜愛。

樹種

茄苳石榴,都是南臺灣常見的樹種。茄苳木,學名Bis chofia javanica,中文名稱為秋楓,又稱秋風、茄苳(茄冬、加冬、加當)、萬年青樹、赤木等。茄苳質地堅硬,顏色較深,呈深咖啡色,經常作為茄冬入石榴的基底。石榴,又稱為石柳木,因為質地細緻,顏色較淺偏黃色,嵌入茄苳木中,形成顏色的深淺對比。

雕刻技法

「茄苳入石榴」往往被歸入木雕技法中「鑿花」類項的一種,但鑿花多純粹屬雕刻的技術,茄苳入石榴則還有鑲嵌的技術,較為複雜且更講究精確與耐心,應屬鑿花技術中的進階版。

「茄苳入石榴」的成品,依其形式、雕法,可粗分為兩種,一為平雕、一為浮雕。總之,這是結合鑲嵌與雕刻兩種技藝於一體的精密木藝;不論平雕或浮雕,兩者都是先在深色的茄苳木上,依設計好的圖形,將輪廓整個挖深成溝槽,然後將淺色的石榴木圖案以線鋸鋸好,鑲嵌進入。平雕是將嵌入後的石榴木圖案打磨成和茄苳木一樣的平面;而浮雕則是在突出的茄苳木上再進行細部雕刻,成為不同深淺卻合成一體的造型,凸顯成品的立體感;一般石榴木凸出茄苳木約0.5分至1分(即3吋)左右,由於雕造困難,價格亦高出平雕3~10倍。平雕、浮雕有時作為單一表現,有時亦進行混合表現,甚至再加上透雕技法,形成多變樣式。總之,這種異色同體的雕造技法,無法以機器取代,成為富貴人家之屏風、桌椅、床頭、佛盦、祖先盦、鏡台、洗面架、花台、斗燈、珍寶盒,乃至廟宇匾額、神明桌、神轎喜用的技法[6][7]

二木鑲嵌

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藏之嵌木法茄苳入石榴太師椅
赤馬赤樊桃殿的舊神桌

二木鑲嵌的目的要維持作品的穩固,二木的挖鑿與割鋸,圖案輪廓必須完全精確,否則不是無法鑲入,或是鑲入後不能牢固;同時,二者的鑲嵌並非90度的垂直鑲合,而是作為母料的茄苳,溝槽口小內大,而子料的石榴,其預計嵌合處則須外大內小,也就是像木榫的結合一般,以90度為準,榫頭與凹槽各增、減7度半,一旦鑲入,即無法拔出,完全牢靠[6]

石榴入茄苳

除了正統的「茄苳入石榴」外,也有一些不同的作法,例如「石榴入茄苳」。作法是將二個材料對調,以石榴為底板,茄苳成為嵌入的圖形;這類作品以小件作品居多。近年石榴取得不易、價格昂貴,許多匠師會以九骨或大里香木片取代[8]

圖案

茄苳入石榴的圖案多元,包含花鳥紋飾、幾何紋、書法、民間故事、歷史典故等。若是故事人物較多、雕刻的技術也會比較繁複,在繪畫線稿時,也考驗匠師的功力[9]

重要保存者

臺南「茄苳入石榴」歷來知名的匠師,計有:陳瑞寶、陳火木、陳炎山、陳燦亨、呂江漢、陳南陽,及較年輕一輩的劉進文[10]等人。其中,陳南陽在2014年獲臺南市政府登錄為傳統藝術「茄苳入石榴」的保存者[7][11][12][1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