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允焄

清朝乾隆二年进士

蔣允焄臺灣話: Tsiúnn-ún-kun,?—?),為光霞峯,又號金竹貴州貴筑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臺南法華寺裡的前臺灣知府蔣允焄像

生平

乾隆二年(1737年)登丁巳恩科進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檢討。之後歷任江西九江府、福建漳州府知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擔任臺灣府知府,隔年升臺灣道。任內注重民生內政,並建書院。乾隆三十年(1765年)離任。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洲仔尾地區由於春夏兩季豪雨氾濫,河水上漲,造成洲仔尾地區來往交通困難。時任臺灣知府的蔣允焄遂「捐俸率先」展開防水工程。立有〈新建塭岸橋碑記〉。乾隆三十六(1771)年,升任臺灣兵備道的蔣允焄回到洲仔尾,見「堤岸坍塌,橋梁損毀,無有修者」,再度修堤。立有〈蔣公堤功德碑記〉,現存於臺南永康。[1]

紀念

位於臺南永康三崁店的蔣公堤功德碑

〈蔣公堤功德碑記〉為紀念蔣允焄於洲仔尾地區捐銀造橋所建。日治時期輾轉到了三崁店製糖所,1953年時被發現但未受重視,1956年10月17日石暘睢等人至此採集發現此碑後,此碑移至今糖廠辦公室前的庭園。[2]

參考文獻

傳記及研究書目

  •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 張炳楠(監修),李汝和(主修),《台灣省通志》,台灣省政府,1961年。
  • 李騰嶽等(監修),王詩琅(纂修),1981年,《台灣省通志稿—人物志》,成文出版社。


官衔
前任:
謝錫佐
福州府知府
乾隆二十三-二十五年
(1758-1760年)
繼任:
李拔
前任:
余文儀
漳州府知府
乾隆二十五-二十八年
(1760-1763年)
繼任:
劉增
前任:
余文儀
台灣府知府
1763年上任
繼任:
秦廷基
前任:
余文儀
福建分巡台灣道
1764年上任
繼任:
奇寵格
前任:
李俊原
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
1766年上任
繼任:
張所受
前任:
錫爾達
福州府知府
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
繼任:
宋豐綏
前任:
余文儀
福建分巡台灣兵備道
1769年上任
繼任:
奇寵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