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城墙

诸暨城墙为旧诸暨县城城墙,位于今中国浙江省绍兴诸暨市暨阳街道(原城关镇),现仅存原东南侧中水门附近残长约17.4米的墙段,位于浣纱中路东侧浣江公园内,城墙宽3.80米,高约4米,以条石错缝砌筑,水门拱券采用五折纵联分节并列砌筑,1990年重修[1]

清宣统二年(1910)《诸暨县志》县城图。
城墙

中水门外侧,2015年4月
诸暨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城关镇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不详
认定时间1981年5月

诸暨为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县,属会稽郡。城址始建年代不详,唐代时城周二里四十八步,元末明初时城周九里三十步,此外明初在县南五指山下、距旧城六十里处另筑有诸全新州城(后废)。现城址为明嘉靖时所筑,清顺治、乾隆年间重修。城墙西临陶朱山(又名县龙山、长山)、东临浣江(为浦阳江的一部分),城周一千三百丈余(九里,约4160米),厚一丈(约3.2米),高一丈八尺(约5.76米),沿用此前尚存的陆门四座,并设水门三座,四座陆门分别为东门迎恩门、西门西施门、南门迎薰门和北门朝京门,门楼匾额分别题禹封玉帛、蠡湖烟月、句乘云物和槩浦桑麻,三座水门位于城南,以浦阳江为天险,不设城壕,又因堪舆家认为陶朱山形势逼城,故在城内凿湖以当之[2](清代时有五湖,分别称三官殿前湖、郦祠前湖、学湖、琵琶湖和火神庙前湖,今仅存郦祠前湖的一部分)。城墙大部分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拆除,时尚存东门至南门长约440米的墙段,以作障水之用,今仅存中水门段[3]

原城内主要建筑有县署(民国三十一年(1942)毁于日军轰炸,其址位于今体育路东南、半爿街西、红旗路北的地区,后迁红旗路26号[3])、学宫(诸暨县学文庙,大成殿于1985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995年拆除,其址位于红旗路)、城隍庙(其址位于县署西玉簪山脚)、火神庙和大雄寺等(),今仅存杨肇泰故居等少量民居。

图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