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许铁路

资许铁路,或称郴三铁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郴州市的一条准轨铁路,为京广铁路国有铁路支线,连接了郴州市下辖的苏仙区资兴市[1]。湖南重点煤炭运输线路,承担湖南省属资兴矿务局原煤外运任务。始于京广铁路许家洞站北端K1693+477处,向东经雅市坪、亚家山、桥口鲤鱼江木根桥、唐洞至资兴县蓼江市光珠山,正线全长37.4公里。

资许铁路
概覽
營運地點 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
服務類型普速铁路
主要車站2
技術數據
线路長度37.4 千米
正線數目单线铁路
車站數目6
軌距准轨
最小曲线半径211米
最大坡度15‰
電氣化方式
运营信息
計劃通車1941年
營運者衡阳铁路分局郴州车务段
總部郴州市

历史沿革

资兴县自古煤炭资源丰富,清朝时期已经建立煤窑,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当地的矿产开采事业进一步得到发展[2]:312,为开发资兴烟煤资源,1937年9月,湖南省煤矿局决定组建资许铁路工程处,负责全线勘测施工。1938年10月全线土石方工程大半完成。后因武汉、广州被日军攻占,时局紧张,工程一度中止[3]:553

1940年局势稍稳,继续完成土石方与桥梁工程。1941年6月,许家洞至鲤鱼江段19公里建成铺轨,先行通车[4]:394,1941年冬,鲤鱼江至三都13公里建成铺轨,三都随即成为资兴县一带主要的物资集散地[2]:296。但鲤鱼江铁路大桥因缺乏器材,未能动工,而是搭建一木便桥,铺设轻便轨道,用斗车驳运,连接两岸运输。1943年,粤汉铁路局、湘桂铁路局、黔桂铁路局均急需资兴烟煤,与湖南省煤矿局订立合约,合资修筑鲤鱼江大桥,至1944年日军侵占长衡停工,完成2座桥台和5座桥墩。1945年1月,日军南侵占领郴州,中方撤退前炸毁资许线2-8公里处3座桥梁[4]:394。抗战胜利后,全线枕木腐朽,道砟无存,桥梁破坏,铁路分为南北两段运输[3]:554。1949年1月,湖南省政府成立资许支线修复工程处,但因受到国共内战的影响,省政府无心动工[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省人民政府于1951年指示该省财委出资,衡阳铁路管理局组织施工,以重建资许铁路,1951年10月15日动工,1952年元旦,全线竣工通车[2]:287,此时线路低劣,石砟缺少,尚有一些未完成的配套工程,钢轨为1911年-1920年制造的38~42公斤的旧轨,许家洞至鲤鱼江段行车速度15km/h,鲤鱼江至三都段行车速度10km/h。1952年9月19日,资许铁路全线由衡阳铁路管理局(1953年1月1日成立广州铁路局)接管,全线固定资产达161.15亿元旧人民币。五十年代多次对线路技术改造,全面换轨,增加防爬设备,行车速度提高到40km/h。1966年又对线路进行技术改造与大中修。六五计划期间的衡广复线建设,许家洞站扩建,导致资许支线接线处改线,资许支线原许家洞郴江桥废弃,新建下红滩郴江中桥至1983年,1980年6月3日开工,1980年12月29日竣工。正线钢轨为43公斤以上,站线为42公斤,道岔83组,线路容许速度60km/h。有人看守道口由1977年的17个减少到1988年9个。[6]

线路

资许铁路为准轨铁路。最大坡度15‰,最小曲线半径211米。桥梁16座,总长658米。最长的鲤鱼江大桥共有七个桥孔,全长179.7米,高16.78米,1952年建成启用[3]:555,期间一度兼做公路桥,直到位于其上游木根桥的东江公路大桥于1969年5月通车运行为止[3]:553。全线有涵洞146座,总长23861米。跨线桥3座[7]:259

全线共设有许家洞、桥口、鲤鱼江、三都、木根桥、唐洞、湘红等车站及雅市坪、亚家山等数个乘降所[8]。并拥有13条支线,分别连接苏仙区、资兴市主要的煤矿及工厂[7]:259

全线桥梁:

中心里程桥名全长(米)建成年份
K0+327许家洞桥87.01952
K5+392长河桥70.11952
K7+250秧爱桥66.61952
K13+455桥口桥35.81956
K19+644鲤鱼江桥179.71943
K30+667下马桥31.81947
K32+685医院桥43.51947
K32+915厂前桥17.21947
K34+525鹿鸣桥15.51951
K36+707青山头桥19.9195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