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耆國

古印度國家

跋耆國梵語:वृजि,vṛji或व्रज,vrajá,巴利語Vajji[2][3][4],又譯shé[5]弗栗恃國佛栗氏國,印度古國,公元前6世紀的十六大國之一,首都毘舍離。領土位于今比哈爾邦恆河以北地區,往東延伸到今尼泊爾東部,西面大約以甘達基河憍薩羅國末羅國為界。

印度列国时代地圖
毘舍離重閣講堂遺址,現有阿育王柱阿難窣堵坡[1]

音義

善見律毘婆沙》記載此國王種為波羅奈國王夫人所生,一對不足月的雙胞胎兄妹,被置器中順江流下,為道人收養,因其“皮薄”而稱為“離車子”,後牧牛人繼續收養,因其脚蹋牧童需躲“避”之而稱為“跋闍”,二人長大後成婚,統御牧牛人,王種繁衍眾多,建立的城池經三次擴建十分廣大而稱為“毘舍離”城[6]

歷史

跋耆族分布的區域,在恆河以北,雪山以南,離車末羅拘利釋迦族,都是跋耆族的一支。[7]

阿含經》記載,摩揭陀國的國王阿闍世想併吞跋耆國,派其大臣雨勢告訴佛陀攻打跋耆國英语Magadha-Vajji war的事,佛說如果跋耆人信受奉行「七不衰法」,就一定會獲勝。[8][9][4]覺音註說雨勢受佛說的啟發,假裝與阿闍世不合而投奔跋耆人,離間他們,阿闍世因此成功併吞了跋耆國。耆那教文獻說阿闍世用投石機攻城車後反敗為勝,併吞了跋耆國。[10][11]

跋耆國滅亡後,跋耆族依然存在。律藏記載,佛滅百年後,印度西部摩偷羅國的上座耶舍比丘,往東方毗舍離城,見當地的跋耆族比丘,在布薩日向民眾求乞金錢[12],認為非法,向民眾宣說此為非法,導致當地比丘趕他出城。耶舍比丘回西方,動員其他大德比丘前往毘舍離,跋耆族比丘也動員,與西方比丘辯論戒律,結果有七百人集會,成為第二次結集,結論「十事非法」。

南傳佛教島史》記載:在這事件後,跋耆族惡比丘召集了一萬僧眾,自行集結出經、律,修改佛教教義[13]

大唐西域記·卷第七》記載:“……至弗栗恃國(北人謂三代恃國。北印度境)。弗栗恃國,周四千餘里,東西長,南北狹。土地膏腴,花果茂盛。氣序微寒,人性躁急,多敬外道,少信佛法。伽藍十餘所,僧徒減千人,大小二乘,兼功通學。天祠數十,外道寔眾。國大都城號占戍挐,多已頹毀。故宮城中尚有三千餘家,若村若邑也。大河東北有伽藍,僧徒寡少,學業清高。……”

註釋與引用

延伸阅读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弗栗恃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