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迵

鄭迵[4]琉球語鄭迵テードー Teedō ?;1549年—1611年10月24日)和名謝名親方利山琉球語謝名 親方 利山ジャナ ウェーカタ リザン Jana Ueekata Rizan),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的政治、軍事人物。

鄭迵
琉球第二尚氏王朝三司官
樹立在沖繩縣那霸市的鄭迵顯彰碑
三司官
國家 琉球國
姓名鄭迵
利山
封爵謝名親方
封地浦添間切謝名村
出生1549年
嘉靖二十八年)
 琉球國久米村
逝世1611年10月24日
萬曆三十九年九月十九)
日本薩摩藩鹿兒島城

鄭迵是福建長樂移民鄭肇祚的後裔。1540年出生於琉球國久米村的鄭氏湖城殿內家族裡,其父鄭祿任通事一職。16歲作為官生前往明朝,入學國子監達六年之久,歸國後任職於琉球國朝廷,負責管理向明朝朝貢的事務,領浦添間切謝名村地頭。[5]1579年隨馬良弼明朝朝貢。親明派官生出身的鄭迵,在思想上與精通日本文化的三司官翁寄松(城間親方盛久)互相對立。1605年,翁寄松因為鄭迵的讒言被貶為地頭職。翌年,57歲的鄭迵被任命為新的三司官,成為琉球歷史上第一位擁有中國血統的三司官[6][7]

鄭迵在《喜安日記》里以「若那」的名字登場。根據喜安的描述,鄭迵是一位「身高六、膚色黝黑」[8]的健壯男子。他是琉球王府中親明派的代表人物。

1591年,薩摩藩島津義弘致書尚寧王,指出豐臣秀吉欲出兵朝鮮,命令琉球在明年二月前,將7,500人10個月的糧食運至薩摩藩坊津,然後設法運往朝鮮。鄭迵認為這是十分無理的要求,主張強硬的拒絕這一要求;並且遣使向明朝報告,稱日本欲從朝鮮入侵中國。

1598年,琉球的進貢船漂至日本仙台德川家康遣返了船隻,要求琉球遣使向日本謝恩,又遭鄭迵拒絕並厲聲斥責。1609年,薩摩藩樺山久高入侵琉球。薩軍進犯那霸港時,鄭迵與毛繼祖(豐見城親方盛續)奉命防禦,分別據守那霸港附近的三重城和屋良座森城[9]奮力抵抗,但最終那霸港被攻陷,鄭迵被俘。首里城被攻破後,鄭迵同尚寧王等貴族被虜至鹿兒島。此後鄭迵被囚禁。島津忠恆遣人勸降鄭迵,但他拒不投降。1611年,島津忠恆企圖強迫尚寧王等人簽署《掟十五條》(掟十五ヶ条),臣服於江戶幕府並接受薩摩藩的支配,遭鄭迵的嚴詞拒絕和厲聲斥罵。憤怒的島津忠恆下令殺死鄭迵。其死因,共有兩種說法:一說被斬首[10][11]一說被烹刑處死。[12][7]鄭迵在臨刑前,尚寧王擔心無人可以委託朝貢之事。鄭迵向尚寧王推薦蔡堅(喜友名親雲上)有外交官的才能,因此在鄭迵死後,尚寧王任命蔡堅為總理唐榮司。[13][14]此外,相傳鄭迵精通唐手拳薩摩藩欲將他殺死,因武藝高強,未能成功。後來數名武士合力上前,方才將他殺死。鄭迵死後,其府第遭薩摩武士焚燬。其弟鄭週也遭薩摩通緝。謝名一族從此以後開始衰落。鄭週秘密出奔北中城隱居,今日的鄭氏島袋家即為鄭週的後代。[15]

後世評價

  • 歷代中國派往琉球的冊封使,都把鄭迵視為琉球的忠臣,給予他很高的評價。
  • 時任琉球王府茶人的喜安,在其所著的《喜安日記》裡對鄭迵的評價很差:「尋此次琉國之亂的根本,若那一人所為也。此上之佞臣也。」(今度琉国の乱劇の根本を尋るに、若那一人の所為なり。その上佞臣なり。)喜安把鄭迵說成是一個「無能的佞臣」。[11]
  • 中山世鑑》和《中山世譜》把他當作引來國難的元兇,[16][17]並將鄭迵的和名「謝名」寫作「邪名」。[18]
  • 美國學者柯喬治認為,鄭迵不願讓自己的祖國成為薩摩藩的附庸,因此與薩摩藩抗爭到底。但最終仍然無法保持琉球的獨立自主狀態,於是選擇的以殉國而死來抗議。[10]
  • 鄭迵在第二尚氏王朝時期一直被當作權奸看待,直到近代人們的觀點才得以改變。現今的沖繩學學者多對鄭迵持正面評價,學者真境名安興稱讚鄭迵有「不屈不撓」的精神,[19]紙屋敦之亦認為鄭迵拒絕日本的要求是正義的,把他當作殉國的忠臣和英雄。[7]沖繩縣那霸市有鄭迵的顯彰碑。

登場作品

註釋

鄭迵(謝名利山)
前任:
翁寄松
(城間盛久)
琉球國丑日番法司
1606年—1611年
繼任:
毛鳳朝
(讀谷山盛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