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兔產業

養兔產業Cuniculture)是指將家兔當作家畜圈養起來,透過人工選擇及培殖,以取得其及毛、农业。此外,亦有部分養殖場的兔子並非作為經濟作物而飼養,而是作為寵物售賣,又或作為模式生物售與作科學研究。人工養殖兔子估計在公元5世紀就已普及至全世界。

歷史

人類養殖兔子的歷史可追溯自西元前一世紀,在西方,羅馬作家老普林尼曾提到一些人用籠子和一種稱為「leporaria​(法语」的圍牆來養兔子,[1]當時人們將兔子集中飼養在延伸至地下的高牆中;[2]此外老普林尼還提到說,在古羅馬,剛出生的兔子的肉被認為是一種美食。[3]

古代中國也有食用兔子的紀錄,根據《本草綱目‧獸之二》的記載,兔肉「辛,平,無毒」,也就是說兔肉是一種可以吃的食物,《本草綱目》裡面還提到說兔肉「甘,寒」,同時本草綱目還引用陶弘景的話說「用兔子肉煮成的湯,對人是有好處的;不過孕婦吃兔子肉的話,小孩會得唇顎裂;另外,兔子肉不可和雞肉、雞肝和雞心一起吃,一起吃的話人的臉色會發黃;此外,將兔肉和水獺的肉一起吃,會得到『遁尸』的病;將兔肉和薑或橘子一起吃的話,會得到心痛、霍亂等疾病;此外,兔肉也不能和芥一起吃。」[4]

中華民國政府曾多次嘗試在台灣建立養兔產業,甚至在西元1970年代畜產試驗所還曾進行一連串實驗,以期能協助民間實現企業化養兔;然而時過境遷,1980年代經濟起飛後台灣民間逐漸將兔子給視為寵物,因此兔肉受到部分團體的反對[5][6],再加上其他的一些事件,台灣養兔產業逐漸走向衰退,自民國79年(1990年)後,台灣民間飼養的兔子數量便逐漸下降,而民間養兔業者為求生存,也逐漸轉型飼養寵物兔。[7]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