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麵線

台灣料理
(重定向自麵線糊

蚵仔麵線臺灣話ô-á mī-sòaⁿ[1]是一種風行於臺灣的麵食小吃,是以麵線製成的湯麵。依據加入配料有不同稱呼,除蚵仔之外,常見還有大腸麵線(tōa-tn̂g mī-sòaⁿ;滷好的豬大腸)。鹿港北港泉州稱為麵線糊[2][3]另外亦有人稱為麵線麵線

蚵仔麵線
閩南語名稱?
全漢 蚵仔麵線
漢羅 蚵á麵線
全羅 Ô-á mī-sòaⁿ
圖為鹿港的蚵仔麵線,是清湯沒有勾芡[來源請求]

一碗蚵仔麵線的優劣決定於蚵的大小與新鮮度,拌太白粉時也必須注意蚵的完整性。豬大腸滷製的過程,與整碗麵線中的比例都是決定優劣的關鍵。在顧客購買蚵仔麵線時,商家通常會問要不要加辣,有些商家是以辣椒醬聞名。此外也可多加-烏末、芫荽等調味。

各地區作法

以麵線外觀分為白麵線、紅麵線,台灣蚵仔麵線較常用紅麵線。依勾芡與否分為清與糊兩派。

各地區傳統麵線作法
地區名稱麵體湯底配料清或糊
台灣北部蚵仔大腸麵線大骨湯、柴魚蚵仔、大腸為主
台灣南部蚵仔麵線清水蚵仔、芹菜
鹿港麵線糊/蚵仔麵線[來源請求]大骨湯、蝦米肉羹肉/蚵仔[來源請求]糊/[來源請求]
北港麵線糊大骨湯沖生雞蛋
泉州麵線糊螃蟹巴浪魚乾等、藥酒傳統無
漳州蚵仔麵線清水蚵仔、豬血油條
漳州蚵仔大腸麵線清水蚵仔、大腸、鴨血或豬血

如今台灣不少區域發展出特色麵線,有些麵線十分浮誇,鋪蓋各種海鮮,甚是華麗。

泉州麵線糊重在「糊」,感受地瓜粉勾芡的口感,與台灣相比,麵線若有似無。[2][3]

芶芡用的粉

麵線芶芡可讓整碗麵線口感更滑順,專業是以地瓜粉,家用則以太白粉芶芡。店家為了結省成本,常以川燙蚵仔的水拿來作麵線的湯底,又因蚵仔需有地瓜粉裹粉才能川燙,川燙後所留下來的蚵仔地瓜粉湯,不但是湯底的好材料,又能拿來作為煮麵線芶芡的材料(因內含地瓜粉的湯),可謂一舉兩得。

參見

註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