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寺 (新绛)

新绛龙兴寺,又称龙兴宫,位于中国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县城龙兴镇北大街尽头的高岗上,为该城最高建筑物。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绛龙兴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6-427
认定时间2006年

历史

新绛龙兴寺始建于唐朝初年,原名碧落观,著名的《碧落碑》即在此刊刻。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改为龙兴寺。会昌灭佛期间被毁。后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停留,改为行宫。后恢复为龙兴寺[1][2]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建。清康熙四十魄哧(1708)、乾隆四十二年(1777)及1941年(民国30年)年重修

建筑

碧落碑亭

殿后为龙兴宝塔,为八角楼阁式砖塔,青砖砌筑。原为八层,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坍塌,四十九年(1784年)重建时增加五层,为八角十三级,高42.4米。每层均有匾额,分别为:“一柱擎天”、“两茎仙掌”、“三汲龙门、“四大跻空、“五云献瑞、“六鳌首载、“七星召应”、“八风协律、“九掳看花、“十园蓉镜、“十方一览”、“十二碧城”、“十州三岛”。底座有知州武进题书的砖雕楹联:“雷雨平临咫尺看龙门之变”、“慈云遥接飞腾争雁塔之高”。1941年重修。塔顶已出现多次不明原因的冒烟现象[3](1899年[4]、1929年、1937年、1971年、1976年、)。

寺东西廊房及山门系1991年新建,塔东南台阶下有两座1995年从寺外搬迁来的宋金砖墓室[5]。1991年,在该寺地下发现“荀子故里”石匾额,佐证荀子为山西新绛[6]

龙兴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内景

龙兴寺大雄宝殿(正殿)为元代建筑,坐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四椽。悬山顶,五铺作双下昂斗拱,面积为178平方米。殿内塑三身佛,彩塑7尊。彩塑高4.5米,为宋金风格风格(偏向金代风格)[5]

殿内中间为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东侧(左侧)为报身佛“卢舍那佛”,西侧(右侧)为应身佛“释迦摩尼佛”。三佛身旁为四位胁侍菩萨(观音、地藏、文殊、普贤)。


保护

1991年,新绛龙兴寺正式作为景点对外开放。

1996年1月,新绛龙兴寺被评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2006年,新绛龙兴寺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6-427[7]

2014年10月,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启动总投资约300万元人民币的修缮工程。

2014年,新绛县文物部门对“文革”时期被挖的佛像的眼珠进行了修复[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