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梵住

四梵住梵語चत्वारि ब्रह्मविहाराःcatvāri brahmavihārāḥ巴利語cattāri brahmavihārā),又譯四梵行,佛教名詞,即是修行與實踐慈、悲、喜、捨四種心境[1]。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教,後為佛教所沿用。佛教究竟修行者需將這四種心境擴展至無邊無際,因此又稱為四無量心四無量觀

修行四梵住時,以慈心觀為入門,也可以慈心觀來統攝四梵住。

釋義

四梵住最初起源於古印度宗教,婆羅門教相信,保持這四種心態,將可投生梵天,與大梵天同住。釋迦牟尼以此來教導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這四種心態來修行[2][3]

  • ,意謂對一切眾生保持親切,猶如自己親人。
  • ,又稱拔苦,希望能幫助眾生解脫痛苦。
  • ,又稱禪悅,是一種平靜而且愉悅的心態。
  • ,則是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斷我見我所我執

四無量心起源自無量心三昧,釋迦牟尼佛以無量(巴利文 appamāṇa,梵文 apramāṇa)來形容四梵住,在觀想中,將四梵住的心態,擴展至一切眾生身上[4]

四無量心通於有漏與無漏,與七覺支合併修行,可達於解脫[5]天台智者認為,四無量心可對應四禪定的境界。悲無量心,對應於初禪。喜無量心,對應於二禪。慈無量心,對應於三禪。至四禪時,則應採取捨無量心[6]

念誦四無量心

  •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是慈無量。
  •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是悲無量。
  •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是喜無量。
  • 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是捨無量。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