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劇

評劇係喺中國華北、東北一帶流行嘅地方戲曲劇種,評劇嘅特點係念白同口語化嘅唱詞,由於分布地域好廣闊,好容易聽得明,所以好受觀眾嘅歡迎[1]

評劇「桃花庵」(天津大劇院)

源流

評劇係好新嘅劇種,形成時間大約係1910年左右,原名叫「平腔梆子戲」,又叫「唐山落子」、「落子戲」或者「蹦蹦戲」;評劇嘅起源可以追溯到河北東部嘅「蓮花落」,係河北嘅地方戲曲之一,係喺中國嘅華北、東北一帶嘅北方地區流行嘅地方戲曲劇種[2]

由於「蓮花落」大受歡迎,藝人將「蓮花落」改良,又吸收咗梆子京劇等劇種嘅表演方式同音樂元素,同時亦都受到唐山皮影戲音樂嘅影響,開創咗叫「平腔梆子戲」嘅新劇種,後嚟又形成咗「唐山落子」同埋「奉天落子」[2]。喺中華民國時期,北京叫做北平,所以當時嘅「京劇」因為政治原因,改咗叫「平劇」、「平戲」,之後又改咗叫「國劇」[3]。喺1923年,警世戲社喺天津演出嘅時候,由於上演嘅劇目多數係「評古論今」嘅,所以「平腔梆子」嘅名宿呂海寰建議將平腔嘅「平」字加多個「言」字旁,叫做「評劇」,所以「平腔梆子」嘅簡稱就由「平劇」、「平戲」嘅簡稱就改咗做「評劇」、「評戲」,呢個名就咁確立咗,一直用到依家[2]

特色

喺「唱」、「做」、「念」、「打」呢四個傳統戲曲藝術手法方面,評劇更加注重唱功;評劇唱嘅歌詞好淺白易明,吐字要求清楚。例如根據《聊齋志異》嘅「寄生」改編成嘅經典評劇喜劇《花為媒》選段「報花名」嗰度,趙麗蓉飾演嘅阮媽,佢歌聲高亢嘹亮,幾十句嘅唱詞一口氣唱完,而且字正腔圓;至新鳳霞飾演嘅張五可,就唔用高腔,歌聲玲瓏婉轉,甜潤清醇,一樣係字正腔圓[2][4]。評劇唱腔喺「蓮花落」、「蹦蹦戲」嘅音樂為基礎,又吸收咗梆子、京劇嘅唱法形成;評劇嘅唱腔係板腔體結構,由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無眼、無板無眼四種形式組成,常用嘅板式包括慢板、二六板、垛板、散板、流水板等[2][4]。評劇嘅伴奏樂器分為文場同武場:武場用板鼓、梆子、鑼、鑔等比較剛強嘅樂器;而文場就用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相對柔順嘅樂器[5]。近嚟有啲評劇仲會用啲西方樂器,例如大提琴、小提琴等。

評劇嘅行當由最初嘅只有男女角,發展成主要係以小生、小旦、小花臉(小丑),即係所謂嘅「三小」;隨住評劇嘅發展而慢慢完善,逐漸形成嘅,評劇嘅行當吸收咗京劇、梆子等劇種嘅行當,形成咗生、旦、淨、丑四大門類[1][6]

從20世紀初期到依家,評劇演出咗大量嘅時裝戲,雖然京劇受到話劇嘅影響,亦都創作咗一啲時裝戲,但係評劇創作、演出嘅現代戲或者叫時裝劇,相對嚟講比較多,而且評劇現代戲創作演出一直都無停過。民國時期嘅1950年代,喺北京成立嘅中國評劇院,就以創作演出評劇現代戲為主要嘅任務。

評劇就好似佢正式嘅名「平腔梆子」所突顯嘅,係「梆子戲」嘅一種,同其他梆子戲一樣,主弦都係以板胡為主,都係板腔。

傳統主要劇目

新鳳霞喺評劇電影《花為媒》嘅劇照

主要人物

劇本:成兆才(1874—1929),係其中一個最早創作評劇嘅人,係評劇劇本創作嘅鼻祖,佢一生整理、改編、創作嘅評劇劇本多達一百零二個。

旦行:月明珠(1898—1922),原名叫任善豐,係出名嘅評劇男旦,亦係旦行嘅鼻祖。先後演出過《馬寡婦開店》、《花為媒》、《王少安趕船》、《杜十娘》、《佔花魁》、《六月雪》等。

生行:倪俊生(1895—1970),「倪派」小生唱腔嘅創造者。先後演出過《因果變報》、《夜審周子琴》、《秦雪梅弔孝》、《回杯記》、《劉伶醉酒》、《賣油郎獨佔花魁》、《打狗勸夫》、《敗子回頭》、《杜十娘》等。

魏派:魏榮元(1923—1976),評劇花臉、老生,魏派創始人。先後演出過《鍾離劍》、《孫龐鬥智》、《奪印》、《包公三勘蝴蝶夢》、《包公賠情》、《秦香蓮》等。

張派:張德福(1931年出生),評劇張派小生創始人。先後演出過《劉巧兒》、《祥林嫂》、《楊三姐告狀》、《花為媒》、《櫻花戀》等。

洪派:洪影(1930—2012),評劇女小生、兼老生,洪派創始人。先後演出過《劉翠萍哭井》、《梁祝》、《劉伶醉酒》、《十五貫》、《紅龍傳》、《周仁獻嫂》、《孫安動本》、《孫龐鬥志》、《御河橋》、《王二姐思夫》等。

馬派:馬泰(1935—2004),評劇老生,馬派創始人。先後演出過《懷鄉夢》、《小借年》、《馬寡婦開店》、《奪印》、《金沙江畔》等。

著名演員

  • 白玉霜
  • 小白玉霜
  • 新鳳霞
  • 魏榮元
  • 馬泰
  • 趙麗蓉
  • 李憶蘭
  • 張德福
  • 李惟銓(李惟全)

參考資料

  • 張平、郭民傑,《中國評劇群星譜》,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北京。

出面網頁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