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大聖

唐朝西域僧人
(重定向自僧伽大圣

泗州大聖(628年—710年),唐代高僧,又稱泗州大士泗洲大師。法號僧伽,唐代諡號大聖明覺普照國師宋代諡號泗州大聖等慈普照明覺國師菩薩

吴越国铜泗州大圣坐像。上海松江兴圣教寺塔地宫出土,上海博物馆

簡介

他自称葱岭北何国人。俗姓何。幼年出家,誓志游历四方。贞观二十年(646年),抵凉州,至江淮。隶名山阳龙兴寺,率弟子慧俨至临淮,建立伽蓝。龍朔元年(661年),大師應邀至泗州(今江蘇淮安一帶)一戶富家檀越傳教,說法畢,就說:「此地本為伽藍,掘地便知。」主人於是命僕人挖掘庭院,深處果現一碑,碑題“香積寺”,又挖出一尊佛像,大家猜測其為燃燈佛,大師應聲:“普照王佛!”果然佛像上有字,書“普照王佛”字樣。後來主人發心捐出此宅,是為「普照王寺」(因避諱武照,改稱「普光王寺」)。此事聞名天下,唐中宗尊為國師,迎大師到長安薦福寺方丈。曾有人與大師談法,卻見到大師變成十一面觀音之相。[1]也有後人將僧伽法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2]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奉召进京做道场,深得宠遇。景龍四年(710年)三月三日大師涅槃真身不腐,中宗命人在薦福寺建供養,突然臭氣滿城,中宗在心中默念「送師歸臨淮」。話一說,異香騰馥,於是送走真身,築塔於泗州。關於涅槃年份,則據《文苑英華》、《全唐文》中所收的《泗洲臨淮縣普光王寺碑》,記載為景龍四年(710年)三月二日,但《傳燈錄[3]四庫全書中《李北海集》所收的《泗洲臨淮縣普光王寺碑》,又記載涅槃年為景龍三年(709年)三月三日。[4]

另外有學者認為僧伽大師並非單純佛教的僧侶,反而可能是當時博通摩尼教的佛教人士,或者摩尼教的傳教士[5]

奉祀廟宇

中國大陸

  • 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顏厝鎮下半林村鸛林寺
  •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長橋鎮友愛村泗洲巖

台灣

  • 嘉義縣中埔鄉灣潭村泗洲佛祖寺

《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說六度經》

《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說六度經》為自敦煌文書中發現的經典。今所見寫本主要有3個卷號,為S. 2565(頭完尾缺)、S. 2754(末題:「恩會」)、P. 2217[6]。並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85 冊,疑偽部, No. 2920。而經文整體被學者評價為頗暗合西方基督教末世思想的體系,即:

  1. 世界末日無可避免;
  2. 救世主降臨;
  3. 救贖之道;
  4. 千年王國實現。

不過也有所差異,共有二點:一是基督教上帝之國新世界是在現世,那些復活的信徒,將與復活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而《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說六度經》並沒有提供一個千年王國的圖景,只有《僧伽經》宣示「化城」的至福之地,是彼岸的救贖圖象。二是《聖經使徒約翰啟示錄》救贖的對象除了活著信主之人外,也包括了死了的信徒,但《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說六度經》中的僧伽是以道成肉身的救世主身分宣示以寶船載運六度之人前去彼岸之世──化城,是肉身得道的救贖,不是靈魂的救贖。[7]而《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說六度經》中亦有頗多似乎帶有摩尼教色彩的部分,如強調與彌勒佛一同救世、特別要求「長齋菜食」與「不飲酒食肉」、以寶船來救度等等。[8]

註記

參考資料

引用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