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

(重定向自十善業

十善业梵語Daśa-kuśala-karmāni),或称十善行十善十善业道,是佛教教義中的十种行,也是修行者所要實踐的善行[1]

居士戒包括五戒[2],和受持一晝夜的八關齋戒[3],在大乘佛教中,十善或作為戒律受持,則稱爲十善戒十戒,不是指沙彌十戒

概論

十善業道,即不做十恶業道,行十善行不犯五戒,可生欲界天[4]。十善業道中的身三善業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語四善業道: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5],再加命清淨[6],即是四證淨中的聖所愛戒或稱賢聖戒[7]說一切有部等,將七善業道歸類入性戒[8],十善業道攝於而不含攝三妙行[9],比如十善業道不攝身語妙行之諸遮戒[10],和《施設論》所說諸業[11];根本[12]七善業道可稱為尸羅、妙行、律儀[13]別解脫、別解脫律儀[14]、業道[15][16],意三善業道:不貪欲、不瞋恚、正見,不是實意業、勝義意業[17]

龍樹大智度論》稱,行善業道及不自放逸,不論受戒與否,皆名尸羅[18],尸羅可略說為八種身口律儀及淨命[19],不飲酒是其中身律儀[20];十善業道是總相戒,在身口業七善業道所攝之戒外,不飲酒攝入不貪中[21];十善業道是持戒之根本,又稱為舊戒,佛陀出世與否都常在,而其餘律儀是佛陀出於惡世時制定的戒律,違犯十善戒,懺悔不能除去其惡報[22];十善業道中,身口七善業道是戒[23],七善業道是業,意三善業道不是業,以其能起業,又因業而生,故而合併為十善業道[24]

內容

十善業道,是於十惡行所依止之處,遠離故而發起之業道[25]

  1. 杀生:不杀害人类以及畜生下至昆虫等生命。[26]
  2. 不偷盗:不偷取他人财物。[27]
  3. 邪淫:不与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监护之人发生性行为。[28]
  4. 不妄语:不對他人说谎话、空话,不颠倒是非。[29]
  5. 不两舌:不對他人提是非,不挑拨离间。[30]
  6. 不恶口:不用粗言令他人生起煩惱。[31]
  7. 不绮语:不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他人。[32]
  8. 贪欲:不貪戀他人財富而欲求自身財富。[33]
  9. 瞋恚:不怨恨或憎惡他人。[34]
  10. 正見(不邪見):有施與,有愛樂,有祠祀[35];有妙行、惡行,有妙行、惡行果[36];有此世,有他世,有化生有情[37];有父,有母[38];世間有阿羅漢,有正至,有正行此世他世[39],即於現法,知自通達,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40]

正見引領[41]諸世間善行、出世間正行[42]正見不等同於三善根中的無癡[43]。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44],是十善之因[45],是生一切善法之心所法[46]

世間善行

佛陀以四攝事統攝世間善行,如《雜阿含經·六六九經》:

長阿含經》和《中阿含經》的《善生經》詳細解說了如何建立親善的家庭和社會關係[52]

注釋與引用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