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烯甲萘醌

四烯甲萘醌,又稱維他命K2,為一群相似的化合物,可分為短鏈四烯甲萘醌(如MK-4)和長鏈四烯甲萘醌(如MK-7、MK-8、MK-9)。維生素K2未有已知的毒性,因維生素K不會在肝臟中過量殘留。

構造

維生素K2

維生素K皆有結構,而維生素K2的命名取決於上圖化學式中n的數目。例如當n為4,名稱就是MK-4。維生素K2於身體中的傳輸會受其結構影響。

維生素K的結構,當中MK-4、MK-7均為維生素K2
維生素K循環

作用機制

維生素K2的作用機制與維生素K1類似,能夠輔助γ-穀氨酰羧化酶英语Gamma-glutamyl carboxylase穀氨酸(Glu)轉化成γ-羧化穀氨酸(Gla)。這過程對生成Gla-蛋白質(含有Gla的蛋白質)有幫助,例子如下:

  • 骨鈣素:骨骼礦化
  • GAS6:細胞增殖
  • 凝血酶、抗凝蛋白:血液穩態

吸收

維生素K於小腸中被吸收,藉乳糜微粒運輸。維生素K1和MK-4能夠被肝臟快速處理,但低密度脂蛋白(LDL)會帶走較多長鏈四烯甲萘醌。由於LDL壽命較長,長鏈四烯甲萘醌能夠被肝以外的組織(骨、軟骨、血管等)吸收,對達致維生素K部分功效有幫助。[1]

攝入

除了肝臟外,蘊含長鏈四烯甲萘醌最豐富的是以細菌發酵的食品,如乳酪(MK-8、MK-9)、納豆(MK-7)等,當中納豆為維生素K2含量最豐富的食品[2]。根據對荷蘭人飲食習慣的研究,估計維生素K的攝取由約 90% 維生素K1、約 7.5 % MK-5至MK-9及約 2.5% MK-4組成。另外根據對完全不飽和四烯甲萘醌的研究,乳酪含有10–20 μg/100g 的MK-8和35–55 μg/100 g 的MK-9。[3]

另外人體腸道中的細菌亦可製造維生素K2,可以滿足每日對維生素K的部分需求。

抗凝劑及維生素K的補充

研究指出長期口服抗凝劑減少體內正常骨鈣素,從而影響骨骼健康。這可能導致骨骼礦化不足(骨質減少)、容易骨折等[4]。另外長期口服抗凝劑亦相信會令小童、成人出現不良的軟組織鈣化[5][6],這是由於缺乏維生素K導致正常基質Gla蛋白偏少。在動物實驗中血管鈣化可出現於服用華法林兩週內[7]。另外長期口服抗凝劑的病人被發現其動脈鈣化的程度為其他病人的一倍[8][9]。動脈鈣化亦可能導致收縮期高血壓、心室肥大等[10][11]。雖然大量維生素K降低抗凝劑的效用,但現在正研究將抗凝劑療程及維生素K結合。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