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藤丸

山藤丸(日语:やまふじ丸)隸屬日本山下汽船公司自營,總重5,359公噸[1],為加拿大溫哥華考夫蘭父子公司(J. Coughlan & Sons, Ltd)於1919年所造,命名為加拿大進口號(英語:Canadian Importer),1937年12月8日售予日本山下汽船,並更名為「山藤丸」,1942年(日本昭和17年)10月19日於澎湖群島查母嶼南方觸礁沉沒。[2]

历史
 大日本帝国
所有者
  • 加拿大進口公司(1919-1933)
  • 光明海運(1933-1936)
  • 山下汽船(1937-1942)
船籍港
建造者加拿大溫哥華考夫蘭父子公司(J. Coughlan & Sons, Ltd)
下水日1920年5月25日
结局1942年10月19日沉沒


沿革

1918年初,因應全球船運嚴重短缺,加拿大政府決定創建一支商船艦隊。政府根據撥款向國內十四家造船公司下訂單,其中加拿大進口號類型屬B型戰時標準船,於1919年11月14日在溫哥華的考夫蘭父子造船廠建造,並在1920年5月25日下水、8月1日正式完工。最初是由加拿大進口公司(Canadian Impoter Ltd.)所有,1928年轉由加拿大國家輪船有限公司(Canadian National Steamships Ltd.)經營,經過多番輾轉,最終在1937年12月8日由山下汽船購得,並更名為「山藤丸」。[3]1938年(日本昭和13年)12月31日山藤丸自長崎出港,1月3日在沖繩縣都別島撞到礁石,並發出求救信號,8日早上進入基隆港修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將民間海運事業納入國家管理,配合載運人力、糧食物資,1942年10月18日,被陸軍徵用的「山藤丸」自高雄出港後,翌日(19日)在澎湖群島的查母嶼南方觸礁沉沒。[4]

關於山藤丸的沉沒原因有兩種說法,除了觸礁擱淺沉沒外,另一說法則是遭到美國潛艇的魚雷攻擊而沉沒,但根據歷史線索顯示,山藤丸觸礁沉沒的情況較符合事實,據《日本商船隊戦時遭難史》紀錄,山藤丸沉沒被歸類為「普通海難」,與因「戰爭海難」沉沒的29艘船舶分開統計。[5][6]

殘骸

山藤丸的沉船遺址位於澎湖六呎礁海域一帶,該區域的水深約為9至52公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水下考古隊於2010年5月5日進行水下調查研究,發現沉船殘骸已斷裂成三段,分別位於9至12公尺、39至42公尺、48至52公尺的深度範圍內。遺址範圍約東西長50公尺、南北寬180公尺,佔地面積約為9,000平方公尺。[7][8]

山藤丸作為二戰期間日本政府徵召的貨輪之一,船上除了原有之物品外,亦有相關軍用品。據2010年5月7日的水下調查,共出水14件遺物,主要是船體零件及餐具,包括圓型機電組、圓型窗框、瓷片、金屬餐叉、銅管、銅板、銅管轉接頭、橢圓形鐵框、三具鐵錨、L型銅管、ㄇ型金屬、銅扣、圓白型白瓷絕緣體、白釉碗口殘器、金屬板、金屬接頭、銅製圓形窗框、金屬窗框等,但因沉沒地點水流湍急,以致打撈作業窒礙難行。[9]因山藤丸是二戰期間日本徵召船舶,可做為研究日本船舶徵召史、海難史、餐具史、日本近代船舶技術史的題材[10],並於2015年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列冊追蹤為臺灣重要水下文化資產[1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