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樂八重奏 (孟德爾頌)

E大調弦樂八重奏,作品20,作於1825年10月15日[1],是費利克斯·孟德爾頌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知名度最高的室內樂作品之一。此外,在室內樂文獻當中,孟德爾頌亦是首先採取此一樂器編制的作曲者之一。

創作過程

如同孟德爾頌其他的早期創作,弦樂八重奏亦是在每週日的例行音樂活動時所作。包括(如今已較少被演奏的)鋼琴四重奏、弦樂四重奏等作品在內,都是在孟德爾頌家中,由每個週日午後、音樂家們的演奏當中所激發的靈感所累積而成的,情況類似的還有一些早期的鋼琴獨奏小品、歌曲⋯⋯等[2][3]。不同於其他作品,這首弦樂八重奏的特點在於它的開創性:孟德爾頌受到路易斯·施波尔的啟發[a][4],以兩組弦樂四重奏、共八人的編制演奏,是前所未有的做法,也標誌著孟德爾頌的早熟。如是的編制與效果,也刺激了作曲後輩進行相同的挑戰與嘗試。又,弦樂八重奏與緊接而後的《仲夏夜之夢》亦有高度連結,許多跡象皆可發現兩者間的共通性。

這首弦樂八重奏是因作曲家的友人、小提琴家愛德華·利茲德语Eduard Rietz的生日所特別創作的,1836年1月30日於莱比锡布商大厦公開首演[b],作品在首演前曾稍事修改[3]。1832年,各聲部的分譜由布赖特科普夫与黑特尔音乐出版社出版,總譜的出版則推遲至1848年(彼時孟德爾頌已逝世)。

分析

配器

小提琴(4)、中提琴(2)、大提琴(2)

孟德爾頌特別在手稿中提及,這首八重奏意圖以小編制「取代」大樂團的演奏效果:「所有人都必須以管弦樂團的份量演奏,嚴格遵守並落實強、弱力度的對比,甚至(較一般作品而言)更誇張地被強調。」[c][2] 在部分的現代演奏和錄音當中,亦有使用大型弦樂團的例子,通常亦會加入低音提琴的角色[d]

本曲的演奏時長約30分鐘。

作品架構

第一樂章

E大調,中庸的快板,熱情似火(Allegro moderato ma con fuoco)

第一樂章的份量是四樂章之首,僅這一樂章的用時就佔去全曲將近一半。

第二樂章

C小調,行板(Andante)

第三樂章

G小調,詼諧曲,輕鬆無比的快板(Scherzo: Allegro leggierissimo)

第三樂章據信受到了歌德浮士德》中〈女巫夜夢〉(德語:Walpurgisnachtstraum)詩句的啟發[e][5]。在風格上,這個樂章可以說是孟德爾頌「精靈風格」的展現,音樂短小、輕快且緊湊;孟德爾頌在自己的第1、第2號鋼琴三重奏的第三樂章,也使用了類似的寫作風格。

第三樂章另有一個管弦樂配器的改編版本,用於孟德爾頌第1號交響曲的首演(1827年2月1日,取代該曲的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E大調,急板(Presto)

第四樂章以縝密的對位手法為其特色,在嚴謹的賦格當中,孟德爾頌還引用了《彌賽亞》著名的〈哈雷路亞〉的一句[f][6][7]。第三樂章的一些片段在此被引用,反映了十九世紀作曲家的「循環曲式」(cyclic form)手法[g]

評價

  • 「其青春洋溢、燦爛和無暇的渲染力,使其得以名列十九世紀音樂的奇蹟之一。」[8] 評論人康拉德·威爾遜(Conrad Wilson)

商業錄音

注釋

參考資料

參照

樂譜

  • Edition Eulenburg No. 59. E. Eulenburg Ltd. Plate E.E. 1159. (Foreword by Max Alberti)

参见

外部連結